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成果

  • 天文科普
  • 2024年06月17日
  • 截至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奖项。中国科学院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31项。 重要结果如下: 1.我国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10年来,叶树华院士负责的“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聚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家局等四部委的100多名科学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成果

截至2014年4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奖等奖项。中国科学院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31项。

重要结果如下:

1.我国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10年来,叶树华院士负责的“现代地壳运动与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聚集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国家局等四部委的100多名科学家。测绘局、总参测绘局。 多年来的观测数据和野外成果,统一协调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已应用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监测与研究、精密地球参考系建立与维护、地球自转变化等、青藏高原动力学、中国重力场以及海平面变化和自然灾害预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成果,为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基础资源。灾难。 该项目不仅推动了国家重大科学专项“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大陆强震机制与预报”的建设,还推动了“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APSG)”的建设。 “国际合作计划”的成立还带动了多项国家基建委等部委支持的研究项目。

2、开展与自然灾害有关的天文现象和天文方法研究,为国家减灾防灾提供信息。

上海天文台在全球率先提出天文方法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并率先成功预测了1991年导致全球自然灾害频发的厄尔尼诺事件(该成果已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随后又成功预测了1993年、1994-1995年、1997年和2001年底左右的厄尔尼诺事件。国际上首次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对非大气昼长年际变化的平均贡献约为10%,有人提出,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暖池运动可使一天延长几微秒。

3、在国际上率先从理论上解决了国外学者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卫星精密定轨问题。

研究成果已成为IERS空间大地测量数据计算规范之一。 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卫星激光测距技术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研究和航天部月球探测器轨道设计方法的研究。 建立和维护地球和天体参考系统,积极研制和发展相关观测技术,在深空探测、近地小物体(人造卫星和空间碎片)监测、导航定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深空探测和战略资源储备做出贡献。

4.“宇宙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景一鹏研究员主持的“宇宙结构形成的数值模拟研究”课题,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宇宙结构的形成,首次发现小质量暗晕的聚集性更强比PS理论的预测,提出了暗晕聚类的精确公式,广泛用于预测星系和暗物质的聚类特性。 这项工作也引发了许多修改PS理论的研究; 首次提出暗晕密度因子的对数正则分布公式,并得到广泛应用,用于预测星系的观测特性; 发现暗晕内部密度剖面的幂指数在-1.1到-1.5之间,该工作成为暗晕结构高精度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工作之一; 首次提出描述暗晕内部物质分布的三轴椭球密度分布模型; 首次提出了构建星系相关函数和速度色散的星系团低权模型,并发展成为目前流行的暗晕星系占据模型。 该项目继2004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后,2005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上海天文台第二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5、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被发现

沈志强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天文研究小组通过对位于银河系中心的神秘射电发射源人马座A*(Sgr A*)的高空间分辨率观测,发现银河系中存在一个超大质量质量。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中心。 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质量黑洞”的想法。 该研究成果于2005年11月3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立即引起国内外重大反响。 一些国际国内科技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该研究工作。 专题评论也分布在同一栏目中。

6、首次高精度测量银河系英仙臂距离

徐晔博士与南京大学天文系、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的专家合作,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甚长基线干涉仪拍摄以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基线。 利用三角视差法,首次高精度测量了银河系英仙臂距离,相对精度达到2%,是天文学史上此类距离测量的最高精度。 该论文于2006年1月6日正式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该杂志也以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

7.主持“973”项目“宇宙大尺度结构与星系形成与演化”

该项目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以宇宙大尺度结构研究为重点,研究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科学问题。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研究团队汇聚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精英,包括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家机构中国,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该单位由 64 名研究人员组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