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为促进我国天文学的进步和发展,鼓励和表彰取得突出成果的天文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扩大天文学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学院正在征集评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人才。 天文大科学技术进展。 目前,评选活动已圆满结束。 经过评审专家网络投票,共评选出10个获奖项目(详细信息可参见十大天文科技进步网页:http://159.226.88.6/top10/)。 上海天文台共申报两个项目,其中“北斗卫星工程信息处理系统、时频系统和激光测距系统的创新”荣获2016年“十大天文科技进步”。
上海天文台获奖项目“北斗卫星信息处理系统、时频系统和激光测距系统创新”简介:上海天文台负责北斗卫星信息处理系统、时频系统和激光测距系统-2 卫星导航系统项目。 该系统的研制任务,并通过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圆满完成了任务。 信息处理系统作为卫星导航系统的“大脑”,具有接收各类信息实时数据的功能。 针对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独特设计,上海天文台首次研发了信息处理系统综合信息处理软件,具有多项技术创新:1)成功克服了卫星导航系统带来的定轨困难。 GEO卫星相对静止的几何位置,实现了混合星座导航卫星的高精度定轨; 2)通过数据处理手段,在信息处理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实现了GEO卫星观测数据中伪距多径误差的实时修正; 3)能够利用多种时间同步处理各类观测数据,保证高精度授时信息的传播; 4)实现了全球首创集基础导航和星基增强于一体的卫星导航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精度可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相媲美,在卫星导航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地位。 时频系统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心脏”,为地面运行控制系统提供参考时频信号。 上海天文台研发的时频系统在满足系统时频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1)采用时频信号误差预识别和无缝切换技术,解决了双时频问题。 - 信道信号丢失识别,提高系统可靠性; 2)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变频相位调制和电路延迟的精确控制技术; 3)综合运用直线段拟合和阻尼系数控制算法,实现单次调频量和溯源精度的平衡; 4)突破了时频信号净化和长距离低损耗传输的技术瓶颈,提高了信号传输末端的频率稳定度、相位噪声、信号幅度、上升沿和抖动等技术指标脉冲信号。
激光测距系统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眼睛”。 上海天文台在北斗导航系统中建立了专用卫星激光测距系统,研制了20多套激光反射镜、高精度激光时差测量仪器,建立了包括卫星和地面终端在内的一整套激光测量链路设备,使高速高精度激光测距技术首次应用于国家重大专项北斗二号卫星工程。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静止卫星白天激光观测和静止卫星高精度激光对时测量。 还在国际上首次将单光子探测器应用于航天,使我国卫星激光测距技术迈上了新台阶。 作为北斗导航系统中唯一的厘米级精密卫星测量技术,为卫星精密定轨、轨道验证、星载原子钟性能评估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高精度激光观测数据。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中,上海天文台突破了多项关键导航技术瓶颈,实现了关键技术国产化,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技术束缚,填补了我国一大批科技空白。国家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北斗二号卫星项目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承担部分系统开发任务的上海天文台作为获奖单位排名第九。 三位科研人员荣获特别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