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纳米颗粒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提升工业安全技术保护物品安全

  • 天文图吧
  • 2024年12月21日
  • 2005年3月19日,中国科技信息网报道称,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科技研究院(IBN)在纳米颗粒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机构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能够同时控制纳米颗粒大小和形态的新方法,这一技术对药物合成以及新的生物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据悉,韩玉博士和应仪如教授领导的小组成功地发展出了一种炭氟化合物间接合成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利用5到30纳米范围内可调孔径粒子制造出50到300纳米级粒子

新加坡在纳米颗粒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提升工业安全技术保护物品安全

2005年3月19日,中国科技信息网报道称,新加坡生物工程与纳米科技研究院(IBN)在纳米颗粒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机构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能够同时控制纳米颗粒大小和形态的新方法,这一技术对药物合成以及新的生物医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据悉,韩玉博士和应仪如教授领导的小组成功地发展出了一种炭氟化合物间接合成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利用5到30纳米范围内可调孔径粒子制造出50到300纳米级粒子。这一创新研究已经在《化学》和《应用化学》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并且已向美国申请了相关专利。

应教授表示:“我们命名这些多孔纳米粒子为IBN-1至IBN-5,它们代表一种全新的材料,可以同时裁剪纳米级颗粒的大小和孔径,这是超分子化学使得自下而上的纳米技术成为可能的一个典范。”目前,大多数制造这种纳米颗粒的手段只能生产小直径(小于5奈微米)的二维六边形结构,而通过这项湿式化学技术,可以制作具有大表面积、特定孔径大小和结构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多孔型纳米颗粒。

此外,这些高性能的多孔型多功能性质使其适用于纯手性药物制备。全球销售纯手性药物占所有药品总销量近三分之一,而当前所采用的催化剂处理方式往往存在缺陷,如难以分离及再利用。然而,通过将催化剂固定在这样的多孔型合成材料上,就可以通过简单过滤或离心过滤轻松回收,使得许多药品生产过程更加高效,从而显著节约成本。

除了以上提到的应用外,该团队还探索了靶向药物制剂、基因治疗以及生物成像等其他前沿领域。此举不仅推动了手性医药产业发展,也为后续跨学科研究奠定基础,为实现更精确、有效、高效的人类健康管理提供了强大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