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完成下面的子问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一门新发展的科学。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 我们很容易在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找到它的踪迹。 也许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 这种物候时机对于早期农业生产是必要的。 即使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这种习俗。 虽然物候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往往会抵消几天甚至更长时间。 物候时间比后来的观测时间要粗略得多。 观察时间来判断时间,就是用星星来确定季节。 例如,《尚书·要典》记载,古人以日出黄昏时正东的鸟星为中春,以虚星位于南经的中秋为标志。日落和黄昏时的子午线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掌握了回归年的长度后,就可以提前预测季节和节气,古历就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必定有历法,但文字记载的意义尚不清楚,其内容仍在研究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黄、颛顼、夏、商、周、鲁六历。 他们的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5天,但纪元不同,年初也不同。
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天文学家与君主关系密切,是官方政府机构中不可或缺的人员。 天文观测有助于制定更准确的日历。 西汉至五朝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时期的蒋济利用月食的位置来精确计算太阳的位置。 隋代刘灼采用等距二次差插值法来处理太阳和月亮的不均匀运动。 唐代宜兴大衍历,表明古代历法已经完全成熟。 载于《新唐书·李志》,按内容分为七章。 其结构为后来的历法所仿效。 西汉天文学家罗锡鸿以后,浑天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强; 到唐代李淳风时代,浑天仪已经可以同时测量天体的赤道、黄道和黄道坐标。 天文官员除了不断提高天文测量的准确性外,还特别注重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 事实上,后者才是皇帝们更关心的。 所谓“天垂则吉凶”,被视为上天的恩赐。 吉祥凶象,而避之。 古代史书中不断有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象变化的记载,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历史记录清楚地记载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在位时发生的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录的日食根本不可能发生。 日食的记录实际上会因政治原因而增加或减少:当统治者残酷时,记录的日食会更多;当统治者残暴时,记录的日食会更多; 当统治者开明时,日食很少发生。
宋元时期是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发行的历法最多有25种,其中以郭守素等人编撰的时历最为出色。 它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了中国历法的巅峰。 它拥有最精确的观测数据。 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与现代理论值几乎相同,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拥有规模最大的仪器,其中苏松的水源仪器观测站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体。 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天文仪器; 恒星的测量最为频繁,平均不到每 20 年一次。
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 除非加凹凸透镜,否则精度不会提高,就用了凹凸透镜。 镜子望远镜技术诞生于欧洲。 其次,中国古代善于代数计算。 在解决天体位置与估计值的衔接问题时,他们只注重表象,没有注重从几何结构上进行理论讨论。 相比之下,古希腊天文学侧重于几何学。
(摘自陈久今、杨毅《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略有修改)
材料二:
在科学史上,天文学的发展总是有起有落。 在西方,人们因哥白尼日心说与托勒密地心说之间旷日持久的争论而闻名。 正是这场争论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和天文学领域哥白尼革命的发生,并最终导致了现代科学的建立。 众所周知,中国也存在类似的争议。
了解宇宙的结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对宇宙形状的认识。 最早的“天是圆的,地是圆的”理论由于存在明显的漏洞,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取代它的“玄夜说”认为,日月星辰在虚空中自由漂浮,其描述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情况,但它只是宇宙的初步理论,而且没有数学就无法使用它。 编制日历。 更重要的是,它本质上是反理性的,不利于科学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理论。
中国古代第一个可以称为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理论是盖天说。 盖天理论认为,天和地是两个平行的平面,中央有一个凸起,太阳、月亮和星星围绕北极运行,附着在天壳上。 它突破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认为天空是在日常观察中形成的一个半球,提出了水平平衡理论,并找到了适合该模型的数学方法,即在垂直的基础上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极影测量 根据相应边的比例性质,可以计算出各种天文数据。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各种天象,可以预测日月星辰的运动,还可以编制历法,可以准确预测二十四节气。 因此,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错误地描述了宇宙本身的结构。 盖天说,在汉朝,他遇到了浑天说的强大挑战。 但浑天理论有一个根本缺陷——它没有地球的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地球的一部分。 此后的一千多年来,天文学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看待中国古代的这场学术之争,古人秉持着一个重要的原则:判断一种理论是否正确的关键在于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它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理念。 匈牙之争所表现出的注重实事求证的精神,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良传统。 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征明显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仰来判断是非之外,匈盖之争的表现在其他方面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的规律。 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进入这场争论。 没有以宗教因素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没有人因为信仰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迫害。 这些在匈盖之争中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历时1300至400年的匈盖之争贯穿了这一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促成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并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许多重要成就的确立。 获得后,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史册。
(摘自关曾健《天文学大争论》,有删改)
1.下列对“天文学”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是()
A。 天文学并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找到它的一些知识和概念。
B.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知道利用物候和时序来指导农业生产,这种习俗至今在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然存在。
C。 现代天文学高度发达,观测领域不断拓展到宇宙新的深度。 不得不说,西方著名的日心说和地心说之争,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D.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看法虽然只是古人对宇宙的肤浅、粗略的认识,但它们都促成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并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许多重要成就的取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料记载,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 如果今天的人们能够理解这些文字记录的含义,就有可能弄清楚历法的具体内容。
B、在中国古代,随着天文观测方法、计算方法、天文仪器的不断丰富,天文测量的准确性不断提高,观测数据也更加准确,促进了古代历法的成熟。
C。 盖天理论与数学方法的结合,使其成为一种充满科学意义的理论,表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实用性,在中国古代天文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D. 明清以前,中国天文学之所以超越西方,是因为没有政治、宗教等非学术因素的介入; 进入明代后,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天文学开始停滞。
3、古人认为,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实际验证往往比一些先验的哲学概念更重要。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是( )
A。 如果能看到百步之外,自己却看不到它的眼角。 (《淮南子·说林训》)
B. 没有办法知道某件事是否有效,说什么都没有证据。 (王充《论衡》)
C。 暗潮已至,无人能迎,只有极主才能看到水痕。 (杨万里《过沙头》)
D. 在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见的情况下,可以假设事物是否存在吗? (苏轼《石钟山记》)
4.请梳理材料二的写作思路。
5、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有何优缺点? 请简单概括一下这两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