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王守观少儿天文科普指南

  • 科研进展
  • 2024年06月17日
  • 天上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守观星”,标志着王守观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王守观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总体发展,主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等重要观测设备,提出了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构想,共同提出建设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科学王守观少儿天文科普指南

天上有一颗国际编号为3171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守观星”,标志着王守观在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王守观长期主持我国天文学总体发展,主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等重要观测设备,提出了实现超大规模光谱巡天的科学构想,共同提出建设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

天文学学术交流_天文学讨论_学术天文交流学什么

王守观与学生交流。 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1952年,正在伦敦大学天文台工作的王守观收到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玉哲的邀请,立即决定回国到新中国从事天文学工作。 经过努力,王守观和同事们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将我国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为我国授时和天文测量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从此,“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

除了前沿科学研究之外,王守观还经常到中学、科技馆、天文馆等地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编写了大量深受青少年喜爱的科普读物。 他还培养了第一批天文学博士,主编了《百科天文卷》等科普书籍,创办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20世纪90年代,王守观曾与一些高中生讨论过大学理想。 这些学生都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 王守观陷入了沉思:“我国有多少年轻人愿意去科海旅游?”

1997年,王守观写信给北京科协青少年部主任周林,称自己在科普活动中接触到了很多优秀学生,但后来他们都沉默了。 “作为前辈,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扪心自问,我们是否也失职了?”

1999年,王守观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 从古到晚,他用了二十年的科教,二十年的育人。 他亲自设计活动规则,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估,亲自联系专家为学生进行指导,动员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向中学生敞开大门。 在他的动员和联系下,王乃彦、郑哲民、李乐民、匡庭云、林群、周立伟、朱邦芬等800多名著名院士、专家加入了俱乐部。 俱乐部组织优秀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求师交友,有机会去国家一流实验室体验科学家团队的科研活动,开启了探索与实践早期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

王守观曾说过:“一个人的一生要走很长的路,一路上总有人帮助他。年轻的时候,我走的是一条很艰难的路,有幸遇到了几个人。”一双双‘大手’。科学”。 如今,在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成长起来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在这位“科学之星”的带领下,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回到俱乐部担任志愿者教师,成为推动力量为新一代年轻人。 有力的“大手”。

经过多年的发展,俱乐部的基地学校已从原来的4所发展到31所。721名导师和5万多名中学生参与了俱乐部的科研活动。 3100余名中学生进入278个科研团队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平均一年的“科研实践活动”。 俱乐部的一批早期成员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有的已成长为国际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

20多年来,王守官一直为俱乐部的发展而忙碌。 他捐出了所有的版税来解决俱乐部的资金问题; 他还自费购买了大量书籍,捐赠给偏远地区的学校。 当他身体虚弱无法行走时,他就由女儿推着轮椅参加社团活动; 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仍然牵挂着俱乐部的未来:“我们要尽力耕耘深厚的土壤,让科学的枝条能够蓬勃发展。”

结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