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全民参与推动科普
2021年12月,阿塞拜疆学生参加了在巴库举行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阿塞拜疆节。 摄影:Resul Lekhimov(图片中国)
德国科技馆内,参观者参与互动体验。本报记者 华芳 摄
今年巴黎国际农业展览会上,参观者通过电子屏幕了解农业知识。本报记者 刘玲玲 摄
4月13日,墨西哥民众参观了墨西哥城未来博物馆的沉浸式海洋数据展览。 丹尼尔·卡德纳斯 摄(图片中国)
科普是科技创新的基础。 一些国家不断创新,增强科普场所和科普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普活动的参与,促进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为推动国家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和发展。
法国 -
“探索宫”变身“补充教室”
记者 刘玲玲
走进巴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展厅,成千上万的脊椎动物骨骼会让你眼花缭乱:巨大的梁龙、奇特的角龙、身披巨大球甲的犰狳……还有详细的注释通俗解释 通过通俗易懂的解释,人们可以顺流而下,了解地球生命的进化史。
从古生物博物馆拐个弯,就到了博物馆附属的植物园。 一场关于“声音”和“气味”的科普活动正在这里进行。 在导赏员的带领下,游客可以辨别不同植物的气味,了解它们的种类和特性。 人们在植物园中漫步时,还可以听到介绍园林植物的“声音胶囊”。 他们看、听、闻,调动身体的所有感官来了解植物的根、茎、叶和其他部分的生长故事。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了超过6800万件动物、植物、矿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法国科学教育和普及的重要基地。 馆内的展厅、动物园、植物园和临时展区不仅展品丰富,还配备了详细的科普展板,让公众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同时,感受自然科学的巨大魅力。
在法国,包括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多家科学博物馆在向公众科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了提供信息丰富的展览外,博物馆还与中小学合作,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类型的参观、科普讲座等活动,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为中小学科学教师提供相关培训。 此外,法国一些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还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开放日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法国《对话》网站文章指出,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建立进一步拉近了自然科学与公众的距离,科技的整体社会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人们更加渴望对科学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法国也更加注重科普:一方面需要不断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回应公众对科技的需求。 和科学关注点和兴趣,并以它们为指导。
基于进一步提高公众科学实践参与度和体验的考虑,法国于1937年建立了“发现宫”,并逐步扩大展示和教学区域的面积。 现已发展成为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在内的多学科博物馆,世界著名的科技博物馆,以互动式、体验式的方式展示基础科学和当代科学。 其主要活动包括科学实验、讲座、流动展览等。“发现宫”还被用作中学、大学科学实验课程的“补充课堂”。 学生可以直接在这里上课,以配合学校的相关课程。 目前,“发现宫”正在建设线上展示教学空间,将于2025年向全球开放,向世界各地观众展示重大科学发明和发现,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此外,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部还于1991年创办了科技节,每年10月举行。 今年是第31届,主题是气候变化。 科技节期间,法国各地将举办数千场免费活动,从科技图书沙龙到实验操作,再到研讨会、实验室参观等。 不分年龄、不分领域,人人都可以参与,这将引发一波科普热潮。 不仅如此,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和一些大学实验室也将向公众开放,并开展科普、科学体验等活动,邀请众多知名科学家分享爱心与参观者一起进行科学技术。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天文学家弗朗索瓦·普莱特作为嘉宾,参加了去年科技节上有关太空探索的科普讲座。 他认为,科技节活动丰富多样,向公众介绍最新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为人们了解和参与科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新加坡 -
“小科学家徽章计划”
本报记者 刘辉
鱼尾狮、兰花、樟宜机场、滨海湾金沙……在新加坡科学中心举办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上,一幅展现新加坡各种特色的壁画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该壁画高2米,宽14米,由18000个塑料瓶盖制成。 本次科普活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让年轻一代通过沉浸式学习体验感受科技的力量。 为了配合本次活动,科学中心还举办了不同主题的工作坊,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展示创意,利用光盘、瓶盖等可再生材料制作手工艺品。
新加坡十分重视科普和科学教育。 早在1977年,它就建立了新加坡科学中心,让公众通过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来获取科学知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加坡科学中心与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国防科技研究院、信息通信媒体发展局、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合作,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普项目,成为新加坡推动科普的重要机构。
新加坡科学中心主要致力于让公众通过亲身体验和游戏互动,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原理,激发人们的科学精神。 所有年龄段的群体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感兴趣的项目。 例如,针对18个月至8岁的儿童,中心专门设立了儿童科学馆,并设计了一系列科教活动,帮助他们通过日常物品探索科学现象,如玩陀螺了解角色等。重心,并制作自制吊索以了解能量转换。 中心为小学生设计的“小科学家徽章计划”,要求学生完成中心设计的海洋生物学、食品科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的任务,完成任务的学生将获得徽章相关领域。 ,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科学学习; 该中心还与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合作推出DNA学习实验室计划,为从小学到大学预科的学生提供课程,让观众探索生命的秘密。
丰富多彩的展览也是科普中心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式。 科学中心常设展览“能源故事”展览,通过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等方式,引导观众了解人类发现和利用能源的历史,了解能源如何转换,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能源等,增强公众使用清洁能源的意识。 。
新加坡科学中心还与科学技术研究局合作举办科学节,根据最新科技趋势策划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公众接触科学。 例如,2017年科学节上,进行了举火、用蒸汽瞬间压扁铁罐等科学表演,并通过实验表演解释了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018科学节邀请科学家以互动的方式展示饼干烘焙过程的科学原理,并邀请了近400名热衷于利用科学原理和技术创造新奇物品的科学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交流和展示成果。
软件工程师高光彦是新加坡科学中心的粉丝。 小学时,他第一次随学校参观科学中心,就被各种科学展示深深吸引。 随后他积极参加各种科普活动,长大后与中心合作,帮助中心制作特斯拉线圈。 从访客到合作者,高光彦很高兴能一直与科学中心“在一起”,并希望科学中心这样的地方能够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巴西 -
“在天文馆过生日”
记者 陈一鸣
站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天文馆的观景台上,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海风光。 在我面前,一群小学生正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 在巴西众多的科技中心和博物馆中,里约天文馆以其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深受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
里约天文馆是目前拉丁美洲最大的天文馆之一,致力于天文学及相关科学的普及。 里约公立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参观天文馆,也可以在两名监护人的陪同下免费参观。 为了吸引青少年,里约天文馆特别推出了“天文馆生日”项目,为孩子们的生日聚会提供活动场地。 参加生日会的客人可以免费在天文馆聆听讲座,参观天文馆附属的宇宙博物馆,在庆祝生日的同时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求知时光。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里约天文馆每月向公众举办公开课程,涵盖宇宙学、文化天文学、航空航天、物理等学科,并向所有人开放。 每门课程持续3至4天,通常为晚上7:30至9点,满足上班族的知识需求。 每周三晚上,里约天文馆还举办观星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 这是天文馆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借助天文望远镜,游客可以探索星空,天文学家将被邀请与公众互动并回答游客的问题。
里约天文馆的科普活动是巴西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的生动缩影。 在这个拥有两亿多人口的南美国家,政府机构、科技文化场馆、大学、民间组织等共同构建了完整的科普网络,推动国家科技发展,培育科技人才队伍,促进全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鼓励创新。 其中,巴西科技创新部下属的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理事会作为巴西科普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多年来举办了各类活动,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为巴西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做出贡献。 创造更好的条件。
为了提高年轻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巴西国家科技发展委员会在成立之初就推出了“科学启蒙奖学金计划”。 几十年来,奖项体系不断调整、拓展和多元化,以满足不同观众群体和目标的需求。 例如,针对本科生推出“科技发展创新奖学金”、“科技创业奖学金”等项目; 针对高中、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开展了不同的科学教育支持项目。
此外,巴西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委员会还与各方合作,推动一系列科普活动,包括举办国家、州、市各级的科普展览和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推动科技向大众开放。博物馆、天文馆、科技中心、动植物园等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自2004年起,该委员会在巴西各地开展“全国科技创新周”活动,旨在凸显科技对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年轻人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科技创新能力。 活动重点关注巴西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师生,特别关注人类发展指数较低地区的青少年。 去年举办的巴西国家科技创新周主题聚焦“地球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横向性”,讨论应对COVID-19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健康和人道主义挑战等全球性问题。
坚持不懈的科普工作带来了积极良好的社会效益。 巴西一项公众科学意识调查显示,巴西民众对理解科学持积极态度。 60%的受访者表示对科学问题“感兴趣”或“非常感兴趣”,78%的受访者主张在科学领域加大投入。
德国 -
“游泳科学中心”
本报记者 华芳
“北极科考是如何进行的?” “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森林砍伐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什么影响?”……这些科学问题都可以在德国《科学》展船上找到答案。 这艘由内河运输船改造而成的科普展览船,展览面积约600平方米。 自2010年起在德国各大城市举办各类科技巡展,故有“流浪科学中心”之称。 主办方将科普展带到了德国50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无需重办展览。
九岁的卡洛塔住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杜伊斯堡。 她从报纸上得知今年《科学》要来这儿,就让奶奶带她和弟弟去。 “关于‘科学’的展览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我觉得这个方法很酷,而且我还可以从它们身上学到很多科学知识。” 卡洛塔告诉记者,今年《科学》上的活动还包括参加北极气候多学科流冰站项目的科学家介绍他们的北极科考经验。 观众参观船时,可以远程向科学家提问,了解问题列表中其他观众关心的科技问题。 她对此很期待。
在杜伊斯堡这个人口不足50万的城市,这项赛事每天吸引约800名观众。 《科学》工作人员梅丽娜表示:“科学家与观众的问答互动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科学、参与科学活动。”
“问!” 是今年德国科学年的主题。 自2000年起,德国政府每年都会组织科学年活动。 每项活动的主题各有不同,但都力求贴近社会生活、紧跟时代潮流。 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长斯塔克-瓦青格在今年科学年开幕活动上介绍,今年科学年活动首次没有将主题定为具体领域,而是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 意义。
在今年的科学年框架内,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及其合作伙伴资助了 25 项旨在促进公众与科学界交流的活动,包括“免费巡回展览”和“问答环节”今年,德国许多城市都举办了“科学”活动。 交流活动。 公众提出的科学问题和建议将进行汇总和整理,并于秋季向政府和科学界提交正式报告。
除了联邦教育和研究部外,德国的许多社会组织、基金会和行业协会也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科学对话”是德国最重要的促进公众与科学界沟通的组织。 该组织还参与组织年度科学年活动。 发起设立“与科学对话”的德国科学基金会还与德国研究联合会专门设立了“沟通者”奖,奖励那些为促进科学界与公众沟通做出贡献的专业人士,奖金 50,000 欧元。
同时,德国还有各类博物馆近7000家。 博物馆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吸引公众关注,增强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开发了一款免费的移动应用程序,可以识别用户拍摄的城市中常见的动植物群,并提供相关介绍,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德国城市的生态环境。 在德国科技馆,参观者不仅可以根据现场提供的工具和纺织品生产流程参与动手实践,还可以观看工作人员现场锻造金属并预约相关课程。 不同规模、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和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共同为公众架起了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 《人民日报》(2022年8月19日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