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院

  • 科研进展
  • 2024年06月17日
  • 简介: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3年至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师、副教授; 2006年至2007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天文系客座教授; 2007年至2009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洪堡学者; 2009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11年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院

简介:研究员,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3年至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师、副教授; 2006年至2007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天文系客座教授; 2007年至2009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洪堡学者; 2009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11年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负责组建南极天文研究团队,组织并参加了2012/2013年第29次南极天文内陆科学考察。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DSS类星体2175埃吸收系统样本研究”、“几种特殊活动星系核的多波段观测与理论研究——黑洞与吸积探索”、“黑洞特殊阶段”星系中心的空洞生长”、“窄线Seyfert 1型星系与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等、973计划“利用南极巡天望远镜进行观测”中的“星系、类星体和黑洞”超新星宇宙学与系外行星前沿研究》、南极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估工程天文学子课题。 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黑洞物理、星系天文学、大质量黑洞与宿主星系的共同演化等。 在Nature、ApJ、MNRAS、AJ等国际天文学、天体物理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同行引用3000余次。 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首次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物理关键环节和吸积盘的供给吸积流; 发现黑洞引力辐射反冲的第一个观测证据; 第一个建议使用光谱学和红外光可变探测黑洞潮汐力来扰乱吸积恒星; 提出了确定类星体流出方向的新思路,首次发现一些宽吸收线类星体存在极地流出和高速流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