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终结是神学创始人杨振宁讲的主要是基于这两种理论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关注”,这不仅方便您的讨论和分享,还能给您不一样的参与感。 感谢您的支持。 禁止转载/抄袭,如有发现将追究!
杨振宁是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获得上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科学界的领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对造物主问题有何看法时,这位物理学家却表示,造物主确实存在。 科学的终结真的是神学吗? 真相是什么?
神学与科学
在人类对外物探索的漫长历史中,涌现了无数优秀的科学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但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杰出的学者在晚年开始相信宗教,承认造物主的存在,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人物。
我国首席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某处可能真的存在创造者。 当然,在完整的采访中,他也解释了这个观点。 网上流传的“杨振宁信仰宗教”等言论被网友断章取义。 这是以后要说的事。
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科学的终结真的是神学吗?
对于科学和神学来说,我们都需要消除一些固有的假设。 事实上,神学和科学的目的都是为了探索和研究世界的真理。
我们可以将神学比作一种理解世界的简单方法。 在神学家看来,这个世界的真理自存在以来就已经存在,而我们捕捉和追求真理的方式就是通过所谓的神的启示。 。
而科学则认为世界的真理需要建立在怀疑和证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证明某些原理、现象存在的规律性、客观性等来探索世界。 .的真实面貌。 这种认识世界的方式以理性为工具,是经验的总结结果。
这一点与神学的先验的、先验的理性有些不同。 哲学家德尔图良曾说过:“因为荒谬而相信”。 用一句话来形容神学认识世界的方式再恰当不过了。
综合起来,在某些方面,神学和科学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共性。 但这两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却截然不同。 但为什么许多科学家最终认识到造物主呢? 爱因斯坦对此有相应的答案。
毫无疑问,人类的认知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如果把人类所拥有的知识比作一个圆,随着认知的增加,这个圆的面积和范围会不断增大。 相比之下,它与外界的接触却越来越多。
当这个接触面积足够大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那么少,未知的东西那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研究者开始思考造物主的存在。 世间真的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驱动一切吗?
只能说,知道的越多,就越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这也是很多科学家提出“造物主”理论的主要原因,它与我们所知道的简单的“魔杖”有些不同。
杨振宁的《创造者》
在理解神学与科学的关系,以及科学家之所以提出“神学是宇宙的终结”这一观点时,是有一定道理的,需要辩证地看待。 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中国物理学界泰斗杨振宁有关造物主的言论呢?
首先,需要还原此事的真相。 网上流传的2分钟视频被恶意剪辑,是某营销号为了博取粉丝和流量而刻意为之。 并不代表杨振宁先生本人的真实意思。
追根溯源,该视频来自采访记录。 当主持人问“你如何看待造物主?”时,杨振宁首先否认了宗教神学中对“神”的描述,尤其是那些以人形出现的神。 在他看来,造物主绝对不是一个能够飞翔或者拥有某种超能力的人。 换句话说,在他眼中,“造物主”与神学上的“上帝”有着明显的区别。
诸如此类的恶意剪辑、捏造故事太多了。 在我们不明白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不少营销账号甚至发布了爱因斯坦信仰佛教等相关言论。 这些文章没有事实依据,不明白科学家每句话背后的含义。 其含义和解释断章取义,误导读者。
甚至后来,随着舆论的发酵,杨振宁本人也多次公开表示,他从来没有赞扬过包括佛教在内的所有宗教,也不承认科学与神学的相容性。 可以说,杨振宁对于探索世界本质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
而杨振宁的“创造者”又是什么? 他说,这里的“人”不一定是人类,而可能是某种理论、某种定理、某种力量等等,并且他认为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基于两种理论:物理理论和人择原理。 。
物理理论
在探索宇宙起源时,我们经常会想到“第一驱动力”这个词。 这是哲学家、物理学家甚至宗教神学家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终极问题。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静止”是世界的本来面貌,但现在世界是运动的,而使之不断动用的是第一动力。 后来,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希伯来文明乃至整个中世纪。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想法是非常荒谬的。 我们现在知道,静止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运动才是这个世界的绝对。
但在牛顿时代,静止才是世界的起源。 因此,晚年的牛顿在痴迷于研究事物为何运动时,感到很困惑,认为这第一推动力是上帝的杰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改变,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霍金及其后继者在物理无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这一问题的突破。
当然,除了第一驱动力问题之外,物理学上还有很多精彩的发现。 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看,许多复杂而奇怪的现象都有一条或多条理论路线将它们串联起来。 它们不仅回答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而且公式/定理本身也相当有趣,正是因为它们恰好在一个“恰到好处”的边界内,围绕着它们产生的环境和对象能力。 所以刚刚好。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熟悉的光速是30万米/秒。 但这个值在不同的对象中会有不同的变化。 例如,光速在水中会降低。 也就是说,如果光速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所处的参考系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现象将无法解释,理论也将面临崩溃。
当然,不仅仅是光速,物理世界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对于被誉为物理学家基石的理论来说,简单是描述它们的最佳词。
相对论、引力平方反比、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等等,这些用一个方程和几个数字构成了某个领域的核心,让很多科学家想象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如设计的。 一般来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发现物理学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领域和部分。 他们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比如宏观上依赖相对论,微观上依赖量子力学。
可以预见,随着物理学世界的进一步发展,一定会有一种理论能够将两者联系起来。 这或许就是杨先生所追求的“创造者”。
因此,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怀疑之上的,通过不断的论证,逐步探索世界的起源,即最低的原理。
牛顿和爱因斯坦一生都在探索这个原理的所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都被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以确保世界的运动。
而杨先生也和他的物理学前辈一样,一生都在追求这个所谓的最低原则。 因此,它提出了“造物主”这个词,这是合理的,并不像外界所描述的那样。
人择原理
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个宇宙中? 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或参与过这个问题的研究,但迄今为止,他们还没有对这个物理学界的基石之一的问题得到满意的答案。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即人择理论,可能是这个问题的数千个答案中最有说服力的一个。
人择论的含义是,我们存在的世界不仅仅只是我们自己的,而是由很多很多平行宇宙组成的。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分散宇宙中,这个宇宙正好满足了我们存在的特殊性,于是我们人类就诞生了。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找到基本原理的本质,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多元宇宙的证据。 但对于这一点,科学家认为,由于宇宙的设定,我们人类即使竭尽全力,也不可能发现这个最低原理。
当然,人择原理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 这只是一种猜想或观点。 还有大量的人不承认人择原理。
理论物理学家也一直在寻找所谓的“造物主”,但这里的造物主不再是宗教意义上的造物主。 相反,它是一条可以连接世间一切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