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老师跌入教学困境中
“双非”老师,跌入教学困境中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徐可莹 11月22日,晏丽红所教授的“化工原理”正式结课。下课铃声响起时,这位中年大学女教师长舒一口气:终于解脱了。彼时彼刻,她被这个消极的念头吓了一大跳。 往后20多天,晏丽红百思不得其解,过去令她依依不舍的结课时分,今年为何变了味。12月14日傍晚,备受困扰的晏丽红写下了一篇博文,题为 《被困在教学困境中的大学教师》,试图为自己的反常心态找到一个答案。 “是的,这学期我工作并不开心。确切地说,这一两年,我工作越来越不开心。”“不知道何时,学生变成了这样?麻木、冷漠,与老师形同陌路。”“没有了求知若渴的眼神,没有了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上课对我来讲成了煎熬……”在家中那张陪她批改了无数份学生作业的书桌前,晏丽红撂下这些“狠话”。
博文引来了许多关注。读着同行们的评论,晏丽红才算得到些许安慰。她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很多长年坚守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都感同身受。
晏丽红发表的博文。截图自科学网1“再也不用看见他们了”
执教20余年的晏丽红此前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有逃离课堂的冲动。 2002年,25岁的晏丽红从一所985高校硕士毕业,进入北方某“双非”院校工作。做了一年辅导员后,她被学院安排担任“化工原理”的授课老师。21年来,晏丽红将自己的大部分心血都投入这门课的教学之中。 在晏丽红所在的大学,“化工原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共计96学时,横跨一个学年,是化工、食品、轻工、生物等专业的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的必修课。每次上课前,晏丽红都会把自己锁在书房,花好几个小时手写教学讲义。这门课程体系庞杂,涵括理论、实验和课程设计三大部分,同时也是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晏丽红曾多次完善、更新自己的教案,“努力让那些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听懂”。
晏丽红手写的教学讲义。?
因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充满热情的授课风格,晏丽红在学生中的口碑极好,不到30岁,便被学生评为最喜爱的老师。她的课堂总被挤得满满当当,常有其他班级的同学过来蹭课。
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很多学生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发挥出色,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名校录取。此外,晏丽红还曾四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三次荣获国家级特等奖。
晏丽红与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获奖学生合影。?
在晏丽红心里,教室和讲台是神圣的,也是治愈她的地方。但最近几年,课堂却不再如往常那般令她快乐了。有几个场景,久久停留在晏丽红的脑海。
2“幸福的教书匠”
晏丽红的微信个性签名是“幸福的教书匠”。与很多人不同,晏丽红是发自内心地爱这份工作、爱她的“孩子们”。 “化工原理”的教学任务繁重,理论课4学时、实验课6学时,晏丽红每周的授课时长都在10学时左右。本科生大部分被安排在位置相对偏远的新校区,因此,晏丽红上一堂课就需要耗费将近4小时在往返路程上。有早课的时候,她甚至需要凌晨5点起床,赶最早的一趟班车。但晏丽红不觉得累。相反,她享受这个过程。她喜欢在回家的班车上写朋友圈,把今日课堂上的难忘瞬间一一记录下来。在晏丽红的叙述中,学生们是那样可爱、令她骄傲。他们会将画着表情符号的卡片偷偷塞进上交的作业里,给她一个惊喜;还会她讲课的照片并送给她,顺便贴上一排“小心心”。
学生送给晏丽红的卡片、“”她的照片。?
晏丽红讲课几乎不使用幻灯片,坚持手写板书。有次,身量娇小的晏丽红为了够到右上方的黑板,无意识踮起了脚,但当时她的注意力全在板书上,很久之后才落下脚跟。这个连她自己都没察觉的细节,被一个学生写在了课程总结中:“老师是那样认真,深深感染着我。”
晏丽红一直以满腔的柔情关爱着学生们。打开她的朋友圈,几乎全部是与学生有关的内容。孩子们的作业、笔记、实验报告,写给她的卡片、送的节日小礼物,甚至最平常的微信对白,都被晏丽红细心珍藏了起来。她时常像阅读一本著作那样,一字一句地阅读学生的心声。
晏丽红所教学生的课程总结。?
曾经有个生物专业的学生,因“化工原理”期末考试及补考均未通过,来到晏丽红的课堂重修。令人意外的是,他突然变得很认真,不仅顺利通过了重修考试,还在结课后选择跨考业考研,改报化工专业。他说,是晏老师让他重新爱上了“化工原理”、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晏丽红的书桌上一直摆着一个看起来很“抽象”的手工菠萝。那是去年的两位学生花一个星期的时间亲手折的,送给晏丽红作为元旦礼物。不管多忙碌,只要抬头看一眼这个丑萌的菠萝,晏丽红心里就暖暖的。
晏丽红桌上的手工菠萝。
3“同是天涯沦落人”
发表博文前几日,晏丽红在公众号“南哪助手”上读到一篇文章,那是学一位辅导员与学生的对话。“那位辅导员说,现在的学生普遍不尊重老师了。”晏丽红心想,连学这样的名校都尚且如此,其他学校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博文下的评论验证了她的猜想,来自天南海北的大学老师们聚集于此,倾诉着心中苦闷和困惑。“这学期我也上了一门课,通识选修(全校公选),大约80名同学,几乎没有认真听的,能听下课程60%的同学不会超过四分之一。而10年前,类似的课程效果却好得多。尽管不是一个学校,但均是省属本科高校。也想过类似问题,找不到答案,不是时代抛弃了我们,就是抛弃了他们。”有老师如是说。 很多人尝试给出解决方案。有位老师的方法称得上“简单粗暴”:“我从第一节课就说明,如果全部不听课,那就全部挂,到时候我写情况说明。要是你们觉得危言耸听,可以试验一下。” 也有人更加关注现象背后的原因。有人认为问题出在班级规模,提出如果将动辄上 百人的“大锅饭式”教学转为小班化教学,情况将会有所好转;也有人认为,晏丽红文中提到的案例多集中在2021级和2022级学生,恰好是被频繁要求上网课的几届高中生,他们对线下教学模式缺乏体验,自然对老师冷漠。 晏丽红也尝试分析过学生漠视老师、排斥学业的原因。据她观察,“过程考核”或许是影响因素之一。 自2020年国家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各高校便陆续推出课程学习过程管理办法,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考核体系,通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阶段性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以晏丽红所教授的“化工原理”为例,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高达40%。晏丽红认为,这样的做法看似从更多元的角度考核了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实则会打击一些讲诚信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助长了一部分学生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不良作风。各类流程繁琐的线上评测和随堂考核非但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学生们的额外负担。“给学生这么多的时间轴、生死线,设置各种条条框框,结果就是近乎报复性的厌学。”晏丽红说。 博文发出后,有位老师的评论尤为刺眼。那是一位更加资深的大学教师,他以过来人的视角劝告晏丽红:“没必要刻意和学生做什么朋友,大部分学生只是你生命中的过客。反过来说大部分教师也是学生生命中的过客。有个别学生可以做朋友,但多数是过客。” 曾经有同事也这样劝说过晏丽红,让她不要过度用心,一份工作而已,不要对师生关系有过高的期待。但晏丽红始终过不了自己心里这一关。 她对2017级的一个女孩印象颇深。那个女孩来自广西,基础比较薄弱,开始学得有些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女孩鼓起勇气给晏丽红发来消息,怯生生地问她假期是否需要把课本带回家复习,提前准备可能到来的补考。晏丽红说,你就带着吧,多学一学也不是坏事。 没想到下学期一开课,这个女孩便出现在了课堂的第一排。往后每一堂课,她都风雨无阻地坐在晏丽红的眼皮底下,全神贯注地听课、记笔记,下课后还常常向晏丽红请教问题。第二学期期末的课程设计答辩结束后,女孩走到晏丽红身边,羞涩地递给她一张明信片:“晏老师,等人都走了你再看。” 等教室空了,晏丽红这才翻过卡片,满满当当的字迹映入眼帘,写满了对她的感激。“要不是您的认真和耐心,我恐怕无法坚持下去。遇到您这么好的老师,是我大学生涯中的幸运。”晏丽红的眼眶不觉湿润起来。想起那一张张真挚的笑脸,晏丽红无法将他们视为“过客”。她希望能借此机会抛出一个问题,吸引更多的人来正视这些现状,再一起寻找出路。她说,学生最终都是要服务社会的。任何一个被草率放弃的孩子,都有可能成长为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
晏丽红(左二)和学生们。?
*文中除注明外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