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等单位在国内望远镜星际化学分子谱线探测研究取得新进展揭示自然深空的化学丰富面貌
我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深入探讨了红外暗云这一天文学领域的重要主题。这些超低温的星际物质聚合体,是恒星形成和化学演化的关键场所,含有丰富的原始状态信息。国际学术界一直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域的化学演化标记以及与其关系进行关注,但仍未得到明确结论。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参与了一项使用65米天马望远镜的大样本分子谱线观测研究。我们的团队扩展了CCS红外暗云的探测范围,并结合天体化学模拟和观测数据,成功确定了红外暗云的化学演化时标。
我们观察了银河系内数十个红外暗云,在K波段(18-26.5 GHz)中探测氨分子、硫化双碳和氰基乙炔等三种具有强化学特征性的分子。这三个分子的变化能够反映冷暗气体在早期阶段的情况,而氨分子的超精细反转跃迁还能帮助我们评估目标天体温度。
CCS是早期冷暗气体的一个重要指示剂,我们之前只在8个位置发现过它。但这次我们一次性地在15个新的位置上检测到了CCS,这极大地增强了解释碳链和含氮分子的统计意义。
通过与天体化学数值模拟相结合,我们进一步分析了红色隐形光环中的化学演变情况。结果表明,碳链-含氮分子的比率可以很好地追踪到这些光环的演变过程。而那些拥有CCS信号的人群,其年龄仅为20万年左右,即便如此,它们已经显示出较高密度,这说明年轻团块中稠密气态聚集已相当显著。
这个项目由国家天文台李菂教授、吴京文教授指导,博士生谢津津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这项工作将被《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杂志接收,并且已经发布为预印本(arXiv:2103.12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