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流体控制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驱动制造业智能转型实现生产力的大幅提升
工控流体控制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驱动制造业智能转型。作为国民经济的脊梁,制造业如何抓住机遇,走在变革的前列?在近期召开的2019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简称“数博会”)上,与会人士针对大数据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给出了方向。记者观察发现,从数字驱动智能制造论坛到“大国重器·智变未来”论坛,再到“工业互联网与智能+”高端对话,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各抒己见,共同探讨驱动“智造”的实现路径,以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转型渐成趋势
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制造业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全球工厂”,但与此同时,高增长下面也隐藏着生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年前,我们整个IT架构已经老化了,当时我们在不同的部门建立了‘烟囱式’系统,要打通非常困难。同时,物理世界和数据世界是断裂的,无法产生端到端的数据。”华为云中国区CTO彭柯在参加数博会时说。
2016年,我公司正式启动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经过改革,我公司应用从开发到上线的时间,从过去需要6到9个月,如今可以在一周或者一个月内满足一线需求。此外,我公司库存周期从7天缩短至1.2天,并提升交付进度30%。
面对产业变革新态势,“挑战与机遇并存”。李勇副院长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将传统行业界限打破,为跨界创新展现生机,而服务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在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不仅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工程,还通过建设智能生产线、数字工厂助力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智能化改造。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每日生产数万颗麻花针,这种产品用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重大项目。大规模手工焊接已被替换为云平台上的实时监控,每一次操作都会上传至云平台,使得标准被固化于每枚针中,大幅提升效率和质量。
提起大数据,一些企业曾认为其回报不及设备投资或新建生产线。但随着尝试,该观念正改变,因为它们感受到了甜头。而贵州省还编制评估体系,让企业心中有底,全省组织43场集中培训加23场方案对接会议,为鼓励支持企业实施"上云用云"提供帮助,其中1822户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工业互联网成为焦点
自一人、一万元开始,只需三年时间便达成了去年的营业收入1.88亿元。这一切得益于不断深入的大数据融合背靠INDICS平台未来信心十足。同样地,一汽配套永红散热器公司通过合作方要求提供产品质量等方面数据,但关键时刻依赖于航天云网科技帮助解决问题,并建立了数字车间,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并节约材料成本3-5万元/天。
国家政策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工业大データ应用落地,以及信息技术正在重新塑造制造业实现数字化学引擎现在主要位于消费领域延伸至工业领域而已,而发达国家正在以巨头牵引建立生态集群占领这个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