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冷流雪观测试验探究冬季致灾暴雪成因
中国东部冷流雪观测试验探究冬季致灾暴雪成因 11月26日,山东烟台迎来今冬首场冷流雪。等候在此的中国东部冷流雪观测试验团队迅速开展分析,发现本次过程的冰晶生成高度低,浅层对流活跃,空中雪粒子的增长效率高。现场采集到的雪花样品正在进一步分析中,为探究冬季致灾暴雪成因提供第一手数据。 中国东部冷流雪观测试验于11月19日在烟台启动,聚焦冷流雪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利用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综合观测手段,开展致灾冷流暴雪多尺度作用机理研究。 冷流雪也称“冷流降雪”,常发生于我国黄海、渤海沿海地区,也见于江苏、上海、辽宁等东部沿海地区,影响范围涉及中、朝、韩、日四国,最典型的在烟台、威海一带,冷流雪占总降雪日数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不同于一般性降雪,冷流雪对流性、局地性明显,常形成“列车效应”,易出现积雪。例如,2023年12月,山东半岛出现多场冷流降雪,其中威海文登积雪深度达74厘米,打破山东全省最大积雪深度纪录。 中国东部冷流雪观测试验通过气溶胶、云和降雪综合观测,认识人为和沙尘气溶胶输送对冰相降水的作用机制,厘清我国东部冬季致灾暴雪的多尺度作用机理,突破冰相微物理的认知难点,提高冬季降水的业务预报能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浩然介绍,试验将持续5个月,以烟台市冷流雪观测超级站为中心,依托风云气象卫星、山东半岛气溶胶辐射观测网、自动气象观测站、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网及沿海浮标观测网,形成点面结合的综合探测体系,具备冷流雪中尺度-风暴尺度-粒子尺度全链条观测能力。 在观测试验中,C/Ka/W三波段超高分辨率廓线探测雷达、Ka/W连续波双偏振雷达、G波段测云雷达、五目多角度成像仪等一批最新研制的国产先进云降水探测仪器投入使用,实现从冷流雪风暴到单个雪晶的精细化观测,对雪花谱分布、密度、种类及其浓度、形状等特征开展遥感和原位观测。 同时,试验团队将综合利用大气颗粒物组分分析技术、冷台液滴采样技术、氢氧同位素分析技术等,测量气溶胶粒子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大气冰核浓度。试验首席科学家、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张云表示,冰相物理过程预报是数值模式中的难点和痛点,本次试验构建的多尺度观测体系有望提高对冰相微物理过程的定量认识水平,并应用于发展先进冰相微物理方案。 本次试验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防科技大学、山东省气象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等20余家单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