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低碳中国

  • 综合资讯
  • 2024年10月19日
  • 舌尖上的低碳中国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段宏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汪寿阳团队领衔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基于餐厅消费大数据,通过综合评估模型(IAM)与AI技术的创新性融合首次系统评估了中国的大规模、多元菜系和菜品消费排放对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影响,提出了从消费端实施饮食转型策略实现“双碳”愿景的可行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刊发于《自然—食品》。

舌尖上的低碳中国

舌尖上的低碳中国

5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段宏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汪寿阳团队领衔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基于餐厅消费大数据,通过综合评估模型(IAM)与AI技术的创新性融合首次系统评估了中国的大规模、多元菜系和菜品消费排放对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影响,提出了从消费端实施饮食转型策略实现“双碳”愿景的可行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刊发于《自然—食品》。

全球每年食物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1/3,密切关系到巴黎协定气候目标的达成。研究建立了一个大数据驱动的、自底向上的贯穿微观-中观-宏观的全尺度分析框架,基于大众点评上中国34个省会城市800,488家餐厅的1.7亿多条的餐饮消费大数据,首次从微观层面建立了涵盖36类菜系、540个菜品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同时从宏观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国多元菜系和菜品的消费贡献《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实现的潜力。

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一道菜品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44 kgCO2eq,但36个菜系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很大的差异,餐厅消费中温室气体排放前三的菜系分别是火锅、川菜和西餐,其中火锅占全国餐厅总排放的比重最大,达到18.8%。国家尺度上的估计结果表明,2020年中国食物系统GHG排放约为4.64 GtCO2eq,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7%,略高于全球食物消费排放的占比。研究进一步发现,即使立即停止当前的非食物系统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当前高碳食物消费模式导致的GHGs排放或与全球1.5°C目标要求不尽一致,但推行低碳菜系和菜品的饮食习惯调整、城市低碳消费转型、减少食物浪费和可持续肉类转型策略可最高减少69%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建议,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碳标签、食材技术研发补贴、低碳餐饮标准等市场和非市场化手段促进研发端的技术创新,同时激励餐饮企业监控并管理菜品消费碳排放;通过教育和宣传普及低碳菜品和菜系知识,提高公众低碳可持续的饮食消费意识。此外,企业也应在饮食低碳化进程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如在美团等头部电子商务平台上应用数字技术实施监测菜品的碳排放,加强餐厅菜系和菜品的低碳化管理,并动态的调整菜品的价格来减少高碳食物的消费,通过打造餐饮绿色新质生产力来助力国家碳中和愿景的实现。

不同菜系的平均GHG排放。图片来自论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4-00978-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