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生于联接智慧驱动的工业要素融合
工业互联网:智联时代的制造力升级
美国GE公司将其定义为:“通过全球工业系统与先进计算、分析、低成本感知能力与互联网相结合,实现新水平的联接。”
日本“互联工业”则是指通过实现物、机器设备、企业和数据之间的网络互联,创造新价值并产生新的技术、新产品和服务模式。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认为,它基于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等全面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数据,以实现智能控制和运营优化。
工信部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则把它看作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全产业链的全面链接提供支持。
尽管各方有不同解读,但共识在于:联接是关键。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由广泛联网的设备构成的大型信息网络,这个网络不仅连接了工厂里的机器,还连接了整个供应链,以及最终用户手中的产品。
为了真正理解如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五个基本逻辑:
实时管控跨越分布式多种设备及供应链,从而扩展到客户端智能产品;
数据采集处理追溯为准确可靠数据支持生产决策;
数据自动流动,不留地表,将正确版本给予正确人或机;
软件形成闭环控制,让机器自治,无需人介入;
优化配置资源,使大规模企业精细集约管理。
因此,效益产生之初即在于设备与系统间的互连,最终目标是将生成的控制指令准确送至设备操作中进行精准调控。这意味着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各种机械装置和工业系统间的一体性互通。如果有人绕开本质问题,而只谈云雾般术语,那么他无法提供真正有效解决方案。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1969年的第一台可编程逻辑(PDP-14)开始,一系列如DNC(数控网)、MDC(制造数据采集)等技术逐步演变为现代CPS(赛博物理系统)。图1展示了这些阶段:
图1 设备物联网五个发展阶段
此外,由于因特网同样起源于1960年代,其对数字化车间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正如昱辰泰克尹金国总经理所言,“两朵鲜花”虽然各自独立,但最终会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在这一切美好愿景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难点和挑战,如如何安全稳定地进行设备联网以及保护敏感信息不被泄露。无论是在哪一种制造模式下,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抱智慧时代,并使我们的生产更加高效、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