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下大模型与虚拟现实走向何方
人工智能浪潮下,大模型与虚拟现实走向何方?
文 《中国科学报》记者高雅丽 “大模型的成功离不开足够多的数据和算力支持,但是规模化法则(Scaling law)仍是一个信念而非定理。在追求规模和性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大模型的优化和效率。”1月22日,在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人工智能前沿探索与行业前瞻”专题中,中国 科学院 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怀民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仍然有更加开放、多元和高效的发展空间。 如今,人工智能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沁平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赋能作用非常强,同时,虚拟现实技术也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测试平台。 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与挑战。



赵沁平作报告
“虚拟现实2.0的发展需要技术的迭代和需求的拉动共同作用。”赵沁平说。他预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将在教育、医疗、娱乐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 此外,赵沁平还探讨了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在构建元宇宙方面的潜力。他指出,元宇宙是一个去中心化、高自由度、高开放度的新型互联网虚拟体验世界,而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通过虚实贯通和融合,人们可以在元宇宙中进行社交、工作、生活等活动,享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乐趣。 在谈论虚拟现实技术对硬件的挑战时,赵沁平指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计算算力、硬件交互设备和显示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建模和绘制速度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以确保虚拟现实体验的流畅性;其次,硬件交互设备需要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如牙科、心血管科等。此外,显示技术也需要不断进步,以满足用户对逼真性和沉浸感的需求。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硬件材料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例如手术操控杆等高端设备需要更轻便、更耐用、更精确的材料来制造。因此,在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高性能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赵沁平说。 人工智能并非万能 与人工智能相比,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智能程度更高,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彻底“替代”人类。 尽管机器学习大模型在建模方法上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但王怀民指出,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庞大的数据量和算力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普及和应用。此外,大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鲁棒性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大模型将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大模型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加强监管和规范引导,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王怀民说。 赵沁平认为,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是推动虚拟现实2.0和互联网络3.0发展的关键,目前还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内容产出和产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互联网3.0的发展不仅代表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更为我们国家在互联网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企业家们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企业内部积极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愿景。”赵沁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