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星空无尽的探索

  • 天文科普
  • 2024年06月17日
  • 以上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提供 依托中国天眼(FAST),国家天文台银河平面脉冲星巡天项目组仅用3年时间就发现了520颗脉冲星,改变了我国在脉冲星搜索和研究领域没有话语权的局面。很久以前。 目前,核心团队成员15人,平均年龄31岁。 旧办公桌上堆放着厚厚一摞文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十多张椅子散落着……会议室里,一场激烈的讨论刚刚结束。 “脉冲星搜寻工作是以秒计算的…

无尽的星空无尽的探索

天文科普app_中国天文科普网_天文方面的科普网站有哪些

以上图片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提供

依托中国天眼(FAST),国家天文台银河平面脉冲星巡天项目组仅用3年时间就发现了520颗脉冲星,改变了我国在脉冲星搜索和研究领域没有话语权的局面。很久以前。 目前,核心团队成员15人,平均年龄31岁。

旧办公桌上堆放着厚厚一摞文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十多张椅子散落着……会议室里,一场激烈的讨论刚刚结束。

“脉冲星搜寻工作是以秒计算的……”在国家天文台一间装修简陋的办公室里,银河系脉冲星巡天项目组组长韩金林研究员盯着电脑屏幕说道。 不久前,该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揭示了银河系星际介质前所未有的细节。 在银河系寻找脉冲星的过程中,他们同时记录了星际介质的谱线数据,揭示了银河系中性氢气的微妙结构和电离气体的扩散特征; 他们还测量了大量微弱脉冲星的法拉第效应,银河系中的大尺度磁场特征; 新发现的两次超新星爆炸的遗迹。 这些发现对于理解银河系内的星际生态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该系列论文将于2022年12月10日作为专题发表在我国综合性国际期刊《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和天文学》上。

用中国望远镜取得的原始结果发表在中国学术期刊上

脉冲星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的遗骸。 它们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磁场最强、自转最快、相对论效应最显着的天体。 它们是研究宇宙极端环境物理定律的理想实验室。 脉冲星的发现和研究是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的关键科学目标之一。

自1968年首次发现脉冲星以来的50年间,全球已发现3300多颗脉冲星。 由于缺乏大型望远镜和专业人才,我国对脉冲星的搜寻和研究起步较晚。

2016年,随着FAST的建成,这一情况得到扭转。 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科学家共发现了约720颗脉冲星,其中大部分是韩金林领导的团队发现的,其中包括一组最微弱的脉冲星,以及挑战当代电子分布模型的大色散脉冲星。银河系。

2020年10月上旬的一天,韩锦林会见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执行主编、中科院院士王景秀,兴奋地分享了最新成果:“我们团队发现了超过100颗脉冲星!” 王敬修听了很兴奋,立刻要了稿子:“把论文的结果发表在我们期刊上!”

“论文的撰写历时数月,期间经历了上百次修改,期刊封面图片也更换了数十次。” 团队成员、博士生景伟聪说,“脉冲星发现的数量在不断刷新,我们发表的只是论文被期刊接收当天的脉冲星发现数量。”

“在印刷前的下午,韩先生添加了一张图片,让读者更直观地感知新发现。”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研究》编辑部主任文雅媛表示,“这是用中国望远镜拍摄的图片,他将力争在中国学术期刊上完美呈现自己的原创成果。”

2021年5月,银河平面脉冲星巡天项目第一篇论文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研究》上。 “我们正在进行的银河系平面脉冲星快照巡天项目,是银河系系统搜索首次进入维彦斯基级深水区,超出了其他国际巡天一个数量级的灵敏度。震级。” 王景秀说,“这篇论文是在中国学术期刊上发表优秀科研成果的典范。” 该论文此后荣获中国科协第六届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优秀论文奖。

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曼彻斯特对这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银河平面脉冲星巡天计划仅观测到了一小部分可观测天空区域,却使已知毫秒脉冲星的数量增加了近10%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成就。”

团队协作,探索快照模式,大幅提升观察效率

“这些成就是通过团队的努力和努力取得的。” 韩锦林感慨道。

传统的望远镜观测方式一般是逐点观测。 FAST安装了19个接收器,这意味着它可以同时记录天空19个位置任意恒星的信号。 “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和创新,采用了更高效的观测模式,即快照模式。19个接收器就像19只眼睛凝视着星空。通过对望远镜的快速微调,‘眼睛’可以轻微旋转,一整块整个天空区域都被覆盖,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 韩锦林说道。

为了测试快照模式,验证银道面脉冲星巡天计划的可行性,2019年3月17日,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王晨等6人赶赴1700多公里的偏远山区远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 FAST位于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都镇大窝当。

“FAST的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沿着望远镜行走约1.6公里。” 王辰被眼前的一幕深深震惊,“一定要好好利用!”

观测测试分为3组:第一组高旭阳、侯立刚负责19束分布测试; 王晨、孙静海负责二队的快照模式控制测试; 王鹏飞、王涛在第三团队负责脉冲星数据处理流程开发。 当晚,第一个观察实验开始了。 根据预先计算的结果,如果19光束布局准确的话,那么FAST的第18光束应该能够看到明亮的脉冲星,但什么也没发现。 再加上考试时间有限,大家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经过紧张的审查和仔细检查每一行代码,最终发现问题是由于接收器转向与预期相反的方向引起的。 大家立即修正程序,开始第二次测试。 3月21日下午,大家屏住呼吸等待观察结果。 电脑屏幕中央清晰地出现了明亮的脉冲,“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脉冲星!” 这是项目组第一次利用FAST观测脉冲星,大家都充满了自豪。

为了配合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进度,第三组几乎不眠不休地开发软件,并全力提供快照观察模式下数据处理的基础程序,为后续搜索做准备。工作。 这三个小组相互独立但协作性强,在几天内完成了测试任务。 数据显示,观测相同面积的天空并达到相同的灵敏度,快照模式仅需21分钟,而传统跟踪观测模式则需要40至60分钟。

“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错误可能会造成大麻烦。” 韩锦林说道。 他搭建了脉冲星搜索管道,将用于搜索的各个模块串联起来,以达到全自动搜索脉冲星的目标。 寻找脉冲星需要遍历所有可能的色散量。 几个月后,团队突然发现搜索结果中缺少一批脉冲星。 经过排查,终于发现早期的一个模块中,一行程序少了一个逗号。 纠正这个错误后,项目组必须重新处理前几个月的海量数据,否则将会错过大量脉冲星。

奋力拼搏,与时间赛跑,实现搜索工作的持续迭代

“每天工作十个小时。”韩锦林经常对团队里的年轻人说。 事实上,韩锦林投入的精力远不止于此。 “韩老师经常工作到半夜一两点,第二天一早就到办公室,几乎一年四季都是这样。” 博士生王涛说。

受韩锦林的影响,项目组的年轻人也早来晚退,有时甚至睡在办公室。 “大年初一,微信群里还在讨论任务,半夜一两点微信群里就有新消息,这种情况就更常见了。” 博士生周德江说。

2019年9月,为了取得阶段性成果,韩锦林带领学生处理FAST调试数据,力争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出更多发现。 当时项目组已观测到五十、六十个天区,每个天区都能产生数千甚至数万张脉冲星候选图片,但其中90%以上都是干扰信号。 由于早期国际版的人工智能评分程序不足以消除干扰,因此只能通过人工进一步筛选真实的脉冲星信号。

学生们轮流工作,24小时工作,三天时间从20万多张图片中筛选出20余颗高质量脉冲星! “真是沙里淘金,盯着电脑屏幕看久了,眼睛都酸了。” 队员严毅说,但看到20多颗优质脉冲星,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国外现有程序是根据具体望远镜参数设定的,不适合处理FAST搜索数据; 大量干扰信号逃不过人工智能筛查,人工筛查并非长久之计。 项目组总结了干扰信号的特点,认为可以直接消除。 为了能够写出计算速度快、应用效果好的程序,周德江整天待在办公室里。 “这些年轻人都很棒!他们很努力,为团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 韩锦林赞叹道。 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脉冲星搜寻工作终于实现自动化,并不断更新。

付出就有收获。 2019年底,经过FAST科学委员会的征集、评估和评选,银河面脉冲星巡天项目最终被列为FAST的五个重大项目之一,巡天观测将于2020年初正式启动。迄今为止,该项目共观测了约300平方度的银面区域,占项目总体规划的10%,但却取得了丰硕的科学成果。 2020年底和2022年,这支年轻团队两次被评为国家天文台优秀科研团队。

“我们已经赶上了好时机,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韩锦林说道。 早年,中国没有大型望远镜,天文研究受到严重限制。 韩锦林曾获得在澳大利亚使用帕克斯望远镜600多个小时的机会。 他争分夺秒地观测,最终与北京大学天文系乔国军教授合作完成了银河系磁场的研究,并荣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你要继续努力,达到新的高度!” 韩锦林将永远铭记恩师王守观院士的谆谆教诲。

目前,FAST实施的天文观测项目超过160个,每个项目的观测时间以秒为单位。 “我们希望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整个内银道面和部分外银道面的巡天观测,力争发现1000颗脉冲星。通过对新发现天体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检验现有的物理模型甚至发现新的物理定律。” 韩锦林信心十足地说道:“再过八到十年,争取看遍整个银河系!”

依靠奋斗,从跟随、奔跑到引领(记者手记)

“浪费了15分钟!” 有一次,队员们在校准校号时忘记关闭望远镜,导致15分钟的观测数据无法使用。 该项目需要数万次观测,每次都需要在界面上手动点击输入数十个参数,难免出错。 但时至今日,记者仍感受到韩锦林深深的遗憾……

惜时如金,不仅是出于对大型科学装置的巨大投入和效率的考虑,也是这些年轻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正是几代天文学家自觉持续奋斗、勇攀高峰,我国在脉冲星观测研究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奔跑到领先的跨越。

对星空的探索永无止境。 一棒接着一棒,中国的天文学一定会达到新的高度。

天文方面的科普网站有哪些_中国天文科普网_天文科普app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