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的秘密图谱科研队伍揭示40余组晕子结构奇观
近期,一群天文学家的探索旅程在星空中取得了新的突破。国家天文台的杨成群博士生、薛香香研究员,以及西华师范大学的李静博士,和国家天文台的张岚博士、刘超研究员、赵刚研究员共同合作,利用LAMOST DR5数据中的K巨星位置和速度信息,在银河系晕中发现了40余组子结构,这些子结构包括近2000颗恒星。
这些科学家们通过精确测量这些恒星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速度,找到了大量的人马座星流、麒麟座星环以及室女座致密区等已知或未知的银河系子结构成员。这项工作首次提供了关于大规模银河系晕中子结构六维参数信息,使我们对银河系目前的形态及其过去吸积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这篇重要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上,为验证标准宇宙学冷暗物质模型(ΛCDM)提供了宝贵证据。
根据这一理论,大型尺度上的星系如我们的银河,是由小型 星系并合形成。发生并合过程中,周围空间会留下原有的残骸,如流动着像线条一样排列的大量恒星——称为“流”,或者是聚集于特定区域内——称为“致密区”。为了找到这些遗留下的痕迹,这些科学家们使用LAMOST DR5数据与Gaia DR2相结合,将13,000多颗具有完整六维空间信息的地球附近恒星纳入分析样本。
通过对这13,000颗恒星进行分类后,他们成功地识别出了40多组明显不同于周围环境的地球附近恒星,并确认其中约2,000颗属于前所未见或未被发现过的小规模团体。此外,还有一些可能是新发现但尚待进一步确认的小团体。
这项工作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于宇宙早期演化理解,也为寻找隐藏在遥远深处宇宙之中的其他类似现象奠定基础。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们将能够揭开更多关于宇宙构造和其内部运行机制的心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