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清华康奈尔哈佛清华
归来!清华→康奈尔→哈佛→清华!
她是回归清华的康奈尔大学博士
哈佛大学博士后
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创新35人中国榜”
回归清华
她致力于探索
新形态机器人系统的广阔未来
她就是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
赵慧婵
?
让我们一起走近
“归国清华人”系列报道
共同感受海外学成归来的清华人
心系家国、追求卓越的赤子情怀!
归去来兮
清华是勇往直前的底气
“出国就是为了回来”
提及回国任教的想法
赵慧婵和六年前做出这个决定时
一样坚定
赵慧婵形容自己是一个
“典型的清华学生”
2012年
她从清华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毕业
带着对机器人领域的热情
赴美深造
在康奈尔读博期间
勤奋而专注的她
在所热爱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赵慧婵在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赵慧婵的导师是材料专业出身而她是机械专业出身
两人在研究思路上常有差异
但赵慧婵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
最终与导师合作推出创新成果
赵慧婵认为
这是清华带给她的底气
“清华扎实的基础教育
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带给后在研究中
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我的底气”
赵慧婵博士毕业时留影?
她出色的能力获得了导师们肯定
她回国任教的决定
也得到了导师们的支持
当她将回到清华任教的想法
写邮件告诉导师时
很快便收到了对方回信
和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
“他说清华是很伟大的”
赵慧婵(第一排左二)在康奈尔读博期间和导师、同学的合照?
2018年赵慧婵回到清华机械系任教
致力于探索新形态机器人系统
主要从事柔性机器人领域的研究
以柔克刚
柔性机器人的潜力与想象力
柔性机器人
是面向机器人本体设计
与硬件技术的一场
被誉为
“机器人领域十二大前沿科技”之首
与传统机器人不同
柔性机器人采用柔性材料
建构机器人的基础部组件
因此有望解决传统机器人领域
难以解决的人机交互安全
提升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等关键问题
软体机械手在柔性机器人领域
赵慧婵与合作者相继研发了
采用可拉伸光波传导器的智能假肢
由柔软“人工肌肉”提供动力
以完成受控飞行的微型机器人
以及由智能材料驱动
可在亚厘米级管道中高效运动的
管道探测机器人
管道机器人?
不仅如此她的柔性机器人研究
也立足国家发展和需求
希望在深海探索、考古探测等
重要领域实现应用
赵慧婵团队设计的考古机器人
已经在一些考古挖掘现场开展工作
在考古发掘情况复杂时
柔性机器人可以代替人
从考古探洞深入探测
帮古工作者做出判断
赵慧婵期待
这些考古机器人
“能够在传承中华文化
人类文明和探索未知世界
这些有意义的工作中贡献力量”
她也因在柔性机器人领域的成果
获颁2021年“达摩院青橙奖”
赵慧婵?
赵慧婵希望新形态机器人系统
能够集安全性、舒适度
低成本、高精度为一体
未来在助残养老、医疗康复
野外勘探、人机交互、工业检测等
多个重要领域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机器人能去到
我们去不到的地方
帮助我们人类从事繁重危险的事情”
行胜于言
做顶天立地的科研
柔性机器人前景广阔
但目前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
赵慧婵希望
通过在柔性机器人领域的
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
可以面向未来
破解更多“卡脖子”难题
“我们更多的是要布局基础科研
面向未来
自己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
作为科研工作者
赵慧婵希望
能够做出更具颠覆性的原创性成果
“如果把科研research这个词分解开
就是要不断地重复search(探索)可能100次探索,只有一次成功
但这一次成功
可能就会颠覆一个行业、一个领域
然后改变人类发展的进程
这个过程
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
作为教师
赵慧婵期待能培养更多学生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走
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赵慧婵在清华大学给学生上课?
从求学到执教这是赵慧婵走进清华园的第16年
一路走来
她同时感受着清华的变与不变
变化的
是更美好的校园环境
和学校稳步向前的发展
不变的
是独属于清华人的气质
自信、踏实
不盲目、不怕难
敢为人先、行胜于言
她也一直在成为
“合格的清华人”道路上努力着
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以及对新知识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