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天文台

  • 天文科普
  • 2024年06月17日
  • 陈彪:他向着太阳大步迈进 陈彪,1923-,福建福州人,天体物理学家 194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1947年9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至1985年任云南省天文台台长,1985年后任名誉台长。 担任世界科学联盟日地物理委员会太阳物理专业代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员。 陈飚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太阳观测仪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设计与制作

紫金山天文台

陈彪:他向着太阳大步迈进

天文学学术交流_天文学学术期刊_学术天文交流学什么

陈彪,1923-,福建福州人,天体物理学家

194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1947年9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至1985年任云南省天文台台长,1985年后任名誉台长。 担任世界科学联盟日地物理委员会太阳物理专业代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委员。 陈飚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太阳观测仪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设计与制作。他还致力于推动我国太阳观测网络的建立,组织全国太阳活动高峰年观测,以及促进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他为我国太阳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彪1923年11月23日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州洛江,是当地著名陈氏家族陈若琳、陈宝臣的后裔。 陈彪的父亲陈体成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现交通大学前身),获工学学士学位。 20世纪30年代,他被北京政府交通部派往美国加州卡内基钢铁学院学习。 回国后,历任中国工程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浙江省公路局局长、福建省建设厅厅长、财政厅厅长,专注公路交通建设。 抗战时期,陈体成致力于中缅国际公路的建设和抗战物资的抢运,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1942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昆明寓所。 在父亲的影响下,陈彪和弟弟陈驰也潜心学习。 陈驰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担任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金属物理室主任。 他致力于断裂力学研究,被誉为“科技战线上的钢铁战士”。

随着父亲搬家,陈彪在小学和中学时期也搬家。 1933年毕业于杭州小学,1938年毕业于福州初级中学,1941年夏毕业于成都树华中学。1941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学习了一年。 1942年父亲病逝后,他随家人转学到另一所学校。 他在重庆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学习了半个学期,后因病休学回到成都。 1943年夏,考入金陵大学物理系二年级。 1946年毕业后,到台湾大学物理系任助教半年。 1947年2月调至南京金陵大学物理系任教。 同年8月,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教授。 助手。

陈飚早期从事理论天体物理研究,对宇宙学、天体谱线剖面、太阳表面对流、白矮星内部传输等进行了一些讨论。 1949年后,刚刚解放的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基于基础研究成果必须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世界观的认识,1953年后,陈彪毅然放弃了自己多年来探索的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投身于天体物理的一个分支——太阳系。物理研究。 因为它“有助于了解太阳这颗人类赖以生存的恒星,以便更好地利用它”。 当时,我国的太阳物理研究完全是空白,甚至没有必要的太阳成像光谱系统。

对此,陈飚对我国太阳物理发展提出建议:1、在北京、昆明建设我国新型太阳物理观测研究基地; 2、在南京建立我国太阳物理观测仪器研制基地和人才培训中心; 3、当时的太阳物理观测和研究应重点关注太阳活动预报的应用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太阳耀斑的预报。 此后四十年,陈飚实践并积极组织和推动上述发展建议,从理论研究、仪器研制、观测分析到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我国太阳物理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培养了为我们国家打造一整套人才队伍。 一代从事太阳物理研究的人才。

陈彪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好的仪器,我国现代太阳物理学就没有基础。 他带头高度重视和关注太阳观测仪器,并带领一批年轻人投入仪器的研制、安装和调试。

1956年,陈彪在苏联留学期间,购买了一台苏制色球望远镜,安装在北京天文台。 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从法国订购了一台色球望远镜,安装在紫金山天文台。 为了扩大观测经度,陈彪利用法国色球望远镜备用的单色滤光片,请人建造了一台完整的色球望远镜,送到昆明天文工作站(后来的云南天文台)。 1967年投入定期巡逻观察。 我国色球层观测网络已基本形成。 陈彪支持和鼓励色球望远镜核心部件干涉偏振滤光片的研制,推动了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滤光片的发展,为我国今后光学滤光片和色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望远镜。

与此同时,陈彪积极研制太阳光谱观测仪器,开展光谱分析和研究。 在他的领导下,1958年,紫金山天文台建造了自己的Ha单波段太阳光谱仪。 在第19个太阳活动周期的高峰年(1958-1959年),光谱仪成功观测到了一批历史上罕见的太阳爆发的光谱数据。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紫金山天文台成功研制了多台多波段太阳光谱仪,分别安装在南京和昆明,用于太阳光谱观测和磁场测量。 此外,陈飚还为北京天文台研制了带有太阳光谱仪的60厘米太阳望远镜。

这些仪器与不断完善的太阳黑子观测设备一起,成为当时我国太阳物理的骨干设备,并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观测数据。 在此基础上,陈飚积极协调国家太阳物理研究力量,成功组织了我国21周太阳活动峰值年观测研究工作和22周太阳活动峰值年观测研究准备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

考虑到太阳活动现象的持久性和再现性,利用我国幅员辽阔的领土,对观测站进行合理布局势在必行。 陈彪极力推动在北京、昆明,甚至新疆乌鲁木齐建立类似的观测点,为目前我国太阳观测站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他一直非常关心这些新基地的建设,在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一直积极支持。 不仅如此,他还修炼了自己。 1982年起,他欣然接受组织安排,亲自赴云南担任云南天文台台长,为云南天文台的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与上述实测工作并行开展的,陈飚开始了太阳物理研究的理论准备。 在他看来,磁场是所有太阳活动现象的本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一切天体活动现象的本质。 与地球实验室中以电为主的电磁现象不同,大尺度天体的电磁现象以流体作用下的磁场为主。 在他的指导下,磁流体动力学理论研究在紫金山天文台兴起,成为我国天文学界和物理学界最早开展该领域的单位。 在他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磁流体理论逐渐形成了太阳耀斑能量存储、耀斑能量释放及伴随流体过程、高能带电粒子加速三个研究方向,并影响了国内其他研究单位。 类似的研究。 陈飚本人对对流层与旋转球体磁场的耦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鉴于磁流体动力学问题的极端复杂性,通常很难获得数学解析解,任何简化的假设都会扭曲现象的本质。 陈飚很快意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认为数值模拟技术在磁流体力学中的应用只是时间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组织人员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并计划派人出国培训和研究。

除了太阳物理领域,陈飚还在其他天体物理领域留下了研究足迹。 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超密简并电子气进行了研究,这是研究白矮星物理的基础。 1960年代初,他首次提出黄道光的偏振分量与太空尘埃粒子的形状有关,比国际上的提出早了几年。 为此,他研究了电磁波与各种极其异常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获得了初步结果。 遗憾的是,这项研究因“文革”而中断,未能继续进行。 几年后,印度和英国的科学家发表了类似的结果,学术见解完全相同。

20世纪70年代末,陈飚敏锐地意识到尖端等离子体物理学科将对太阳物理乃至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他出面邀请当时太阳物理理论国际权威普林斯顿大学的帕克教授来南京做系统讲座,并亲自担任翻译。 我们还及时组织青少年逐章系统学习、讨论。 这些举措开启了等离子体物理在我国太阳物理中的研究和应用,对未来几十年太阳物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0年代初,考虑到天体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南方地区(包括南京、合肥、上海等天文单位)理论天体物理的良好基础,陈飚提出要集中科学院天文研究力量与高校合作,筹建天文物理综合研究中心,利用国际共享的天文数据资源,力争获得世界一流的天文研究成果,推动我国天文事业不断发展。 为此,他四处奔走呼吁、筹集资金、组织队伍。 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紫泰等单位的支持下,筹集启动资金20万元,华东天体物理研究中心于1993年11月在南京正式成立,先后召开了两次学术会议精心准备并举行。 在国内天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对我国理论天体物理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9年后,科研院所与高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成为中科院创新工程的重要举措。 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中科院-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天体物理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 从一方面展现了陈飚对我国天文发展战略的独特思考。

陈飚凭借对太阳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深入了解,积极推动我国天文学界与国际天文学界的交流。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本人就与许多外国天文学家建立了联系。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研制太阳耀斑和太阳活动预测所必需的观测设备,他邀请当时世界著名的太阳物理学家、捷克斯洛伐克翁德列约夫天文台台长斯韦斯特卡教授访华,强烈推动了我国太阳光谱观测工作。 和研究开发。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世界太阳科学联合研究的潮流,陈飚有意识地将全国各地的青壮年带入太阳物理研究的国际合作,并展示了太阳物理研究的国际合作成果。中国太阳物理研究的规模在当时鲜为人知。 20世纪80年代初,陈彪赴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参加考察和学术研讨会。 1982年5月,参加世界科学联合会空间科学委员会渥太华会议,被选为该组织太阳能专业代表。 在这些学术会议上,他积极介绍了我国太阳物理学的发展情况,还热情地向国际友人介绍了我国几位首次出国的青年学者,将他们推向了国际前沿。

在陈彪的倡议和积极组织下,太阳物理学与日地空间通信现象国际研讨会于1983年11月21日至26日在昆明成功召开。非常成功。 我国大批年轻太阳物理学家首次在会议上与国外同行讨论学术问题、交流学术成果。 会后,多位知名太阳物理学家参观了我国各个天文台,了解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 在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并不容易。 陈彪亲自参与了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重要外电的撰写和各种会议材料的准备。 正式会议前,陈彪要求所有准备在会议上做报告的人进行试讲,并邀请外籍教师辅导大家的口语发音,试图让会议更有成效,让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更好。 介绍给国际同事。

此外,陈飚作为主编,还组织了一批中青年学者,编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中的太阳物理部分,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年轻人的入门参考书。从事太阳物理研究。

1953年以来,陈彪的研究论文散布在《科学中国》、《天文学报》等期刊上。 主要论文有:《米粒在太阳表面运动传递的能量及其对光谱吸收系数的影响》、《数值在0.5~1之间的谱线吸收系统》、《内循环》太阳自转的磁场和磁场》、《高温简并电子气的电子热导率、导电率和粘度系数的计算》、《磁场中电子气的能量分布规律及其在太阳物理中的应用》、《理论》太阳表面稻粒结构的研究》、《利用气球卫星轨道变化研究太阳活动的一些问题》、《关于太阳活动周期——相对曲线的数值表达》、《引力场中的慢速自转》 、《全导电气体中的磁场、可压缩、线性波》和《天体的弱湍流噪声》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