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建成580周年续写中西天文科学交流故事

  • 天文科普
  • 2024年06月17日
  • 【东西文客户端12月17日讯】2022年是北京古观象台建立580周年。 作为明清时期的前皇家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史。 展出的八件古代天文仪器中,“最年轻”的一件——纪衡符辰仪也见证了中西天文学的发展。 沟通与发展。 ▲ 北京古观象台。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8世纪,斯洛文尼亚科学家奥古斯丁·冯·哈勒斯坦将欧洲的科学文化带到了中国,他被任命为清朝皇家天宫监修

北京古观象台建成580周年续写中西天文科学交流故事

【东西文客户端12月17日讯】2022年是北京古观象台建立580周年。 作为明清时期的前皇家天文台,北京古观象台承载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史。 展出的八件古代天文仪器中,“最年轻”的一件——纪衡符辰仪也见证了中西天文学的发展。 沟通与发展。

天文学术交流_天文学术论文_天文学术问题

▲ 北京古观象台。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18世纪,斯洛文尼亚科学家奥古斯丁·冯·哈勒斯坦将欧洲的科学文化带到了中国,他被任命为清朝皇家天宫监修,主持制作了纪衡浮辰仪。” 北京天文馆古代天文研究中心主任肖军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正在制作1:1的纪衡浮尘仪复制品。 主体已经铸造完毕,未来将作为礼物送往斯洛文尼亚。

见证中西交往历史

纪衡辅臣乐器是中西乐器结合的代表,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乾隆皇帝来到具体台,看到这七种仪器大多是按照西方天文仪器的结构和系统建造的,他希望效仿中国传统的‘浑天仪’。‘建造一种新的仪器。从1744年到1754年,济衡辅辰仪花了十年时间才完成,主要用于测量天体的赤道经纬度。 萧军讲述道。

天文学术交流_天文学术问题_天文学术论文

▲ 吉恒富辰仪器

“济衡府辰仪在观测方法上是按照中国‘浑仪’制作的,在刻度上采用了西方的划分方法,即按照西方的360°圆周划分方法,采用第谷的水平划分方法,并且测量精度大大提高。提高。” 萧军说道。

“望远镜等观测仪器出现后,纪衡府辰仪慢慢被取代,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型古典青铜天文仪器。” 在肖军看来,这些古代天文仪器也代表着高水平的皇家艺术和文化的大型礼器,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观察济衡浮尘仪的外观,我们可以看到,仪器两侧有两根柱子盘旋,支撑着天赤道圈。 横梁底座中央矗立着一座精美的云座,支撑着双环经脉的底部……萧峻曾详细数过:“姬横浮尘仪中有十条龙盘旋,还有狮子。 ,云海,饰有山水图案,堪称工艺杰作。”

天文学术论文_天文学术交流_天文学术问题

▲济恒富辰仪器详情

“无论是实用功能还是艺术表现细节,复制这么大的乐器都不容易。” 肖军表示,在复制吉恒浮尘仪的过程中,采用了数字建模、3D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

续写中西天文学科学交流的故事

今年6月,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参观了古天文台,肖军向他介绍了这座古天文台。 “该仪器的制作者刘松龄已成为中斯两国科学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使者,他在中国的故事至今仍被两国人民所铭记。”

不仅如此,古观象台见证中西文化科技交流的故事还有很多。 中国曾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捐赠了“天文仪”(比利时科学家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一)模型,至今仍保存在南怀仁堂前。

天文学术交流_天文学术论文_天文学术问题

▲天仪

在北京天文馆前举行的“古观象台——追寻太阳和天空的五百年”直播中,南怀仁基金会主席、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研究中心创始人Jeroom Heyndrickx回忆说,1982年,他第一次参观北京古观象台。 八件古器中有六件是南怀仁设计制作的,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器”。 “它见证了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的历史……今天鲁汶大学的天球复制品吸引了很多人参观,不断分享发生过的故事。”

天文学术问题_天文学术交流_天文学术论文

▲远眺古台形象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今天中西方在天文学、博物馆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学术探讨的故事仍在书写,尚未完成。”肖军说。 (超过)

记者/凌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