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聆听学术报告
2、聆听学术报告的选择
近年来,学术活动和学术报告越来越多。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必须做出正确的选择。 为此,学术报告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分类:
1.鸟瞰图。 各类学术会议的会议报告以及单位特邀专家的报告均属于此类。 演讲者一般会对某个分支学科或专业话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侧重于概要和趋势的描述和分析,不会拘泥于细节。 此类报告对于了解学科发展的综合动态、提高综合知识、把握科学研究方向极为有帮助。 我特别喜欢他们。
2.主题演讲。 演讲者对一个狭窄的专业主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描述。 内容通常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或动机; 问题的总结和表达; 问题的解决方案和结果; 以及结果分析。 学术会议中的分会报告和小型会议报告大多属于此类。
3.讨论式谈话。 此类报告经常出现在研究小组的专题研讨会或研讨会上。 形式不太正式,讨论不一定完整,结果往往不确定,会议上经常出现激烈的辩论和讨论。 此类报告往往会引发激烈的“头脑风暴”,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对听证报告的选择原则:
——只要有机会,一定要抓住第一类报告,尽可能多地听。 题材的选择基本上没有限制。 你应该听那些与你的专业相符的,以及那些远离你的领域的。 只要你熟悉,你也应该听。 数学、物理、化学、天地、文学、历史哲学等等,统统收下即可。 例如,我的妻子李培教授每周五都会为北京中关村老年人协会组织各种类型的讲座。 如果我能参加的话,我一定会听的。 比如我听过甘子钊院士的理论物理讲座、厉以宁教授的经济学讲座,还有唐诗、宋词、古琴演奏等,每次听讲座都是精彩。享受其中,受益匪浅;
——聆听高层专题报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批判性评论,或直接现场表达自己的观点;
——集中精力做研讨会式的报告,置身于争论的漩涡中,尝试通过讨论来了解一些事情。
我对年轻朋友的建议是:以享受新知识的心态选择聆听学术报告。 选择范围应该更广泛,不要过分强调专业范围。 科学研究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移植法。 不同学科的方法和工具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借用甚至移植。 聆听陌生学科的报告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方法。 《阿森纳》增添“法宝”。 比如昨天化学专家刘洪来教授的报告中介绍的分子动力学方法,已经被我们的力学工作者广泛用于力学的细观和微观分析。 一些文科报告将有助于提高你的文化素养。
3、听取学术报告的准备
如果时间允许,在听学术报告之前尽可能做好准备。 学习关于:
1. 记者背景。 学术背景、专长、学术成就、学术特色等。我们公司在研讨会前有相关介绍,通过网上搜索很容易“认识”演讲者;
二、报告主要内容。 涵盖范围、专业特点、模型和方法、主要结论以及值得学习和参考的内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听取汇报。
同时最好带着问题来听报告,比如你想为自己拓展什么样的知识范围,课堂上要问演讲者什么问题,报告结束后如何向演讲者请教,总之,准备得越充分,收获就越大。
4.如何欣赏学术报告的内容
进入学术报告会场后如何听好报告? 这里有知识。
首先,应该承认,你对报告主题内容的了解一般比演讲者少,不可能一下子听懂所有的报告。 那么,如何听懂一知半解的内容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抓大放小。 抓住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动机。 找出记者为什么做这篇报道? 他/她为什么想研究这个课题? 通常,这是报告中最令人兴奋、最重要且易于理解的部分;
其次,我们必须理解这个想法。 找出演讲者(或在他之前的人)成功的关键。 他或她的基本想法是什么? 如何提出假设? 如何总结问题? 如何建模? 怎么解决呢? 怎么分析呢? 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地方不明白,没关系,掌握大意即可;
第三,要懂方法论。 一位高水平的演讲者会明确地告诉你他或她采用的方法论的特点; 如果没有,你就在心里暗暗分析,了解说话者处理问题的来龙去脉。
第四,要理解结论。 记者得出的结论是最值得关注、可以得出有益启示的,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判断。
在提问阶段,遇到不懂的问题要积极提出。 记得钱韦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没有愚蠢的问题,不问问题才是愚蠢的”。
我还想补充一点:学术专家的口头报告能力通常都非常出色,所以我们应该仔细分析他们的口头报告是如何组织的? 事情是如何展开的? 如何转让和继承? 如何使用语言? 如何抓住你的观众? 演讲者的ppt稿到底有什么巧妙之处?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如何做好口头表达,请参考我2009-7-30的博文。
五、听学术报告时应有的态度
用不同的心态去听报告,结果就会不同。 正确的心态应该是:
——以享受“科学知识盛宴”的心态,热情地聆听报告,特别是大师或准大师的报告。 从听汇报、获得成果的角度发现聆听过程的乐趣;
——心无旁骛地听报告,专心听报告,抓住记者的好话警句,尽力消化报告内容;
——听报告,增强对比,增长见识。 对于与自己专业相近的报道,要不断对比自己原有的知识或理解,总结记者给自己的启发,为提高自己的工作铺平道路; 对于不属于自己专业方向的报告,应该利用自己的线索去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缺陷或不足;
——以积极参与者的身份聆听报告。 到了汇报会,设身处地,融入汇报会的环境和氛围,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才能进步。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略想法,表达给年轻朋友们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写于2009年8月30日晚
上一篇:人才辈出——在第二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大赛颁奖暨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