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博物馆重新开放 百年天文事件和无限宇宙视野汇聚于佘山之巅

  • 科研进展
  • 2024年06月17日
  • 图说:修复后的40厘米双筒折射天文望远镜,已有百年历史 新民晚报记者陶雷 拍摄 五一出行有哪些新选择? 来佘山之巅来一场“凝望之旅”,仰望星空、仰望星空! 与申城市民告别两年后,已有123年历史的佘山天文台完成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被誉为“远东第一镜”的40厘米大型双目折射望远镜也恢复了“视线”,躺在修缮一新的上海天文博物馆里,期待新老朋友的发现和感悟朋友们。 今天

上海天文博物馆重新开放 百年天文事件和无限宇宙视野汇聚于佘山之巅

2015天文新闻_今天的天文新闻_天文学新闻动态

图说:修复后的40厘米双筒折射天文望远镜,已有百年历史 新民晚报记者陶雷 拍摄

五一出行有哪些新选择? 来佘山之巅来一场“凝望之旅”,仰望星空、仰望星空!

与申城市民告别两年后,已有123年历史的佘山天文台完成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 被誉为“远东第一镜”的40厘米大型双目折射望远镜也恢复了“视线”,躺在修缮一新的上海天文博物馆里,期待新老朋友的发现和感悟朋友们。

今天,上海天文博物馆在佘山之巅举行“司田修文十令不断传承启蒙”重新开馆活动。 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天文科学度假村又回来了!

仰望天空,镜子“看到远方”的未知

踩在天文博物馆周围的“当格路”上,你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 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在这里走过,现在将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共同追寻百年天文台的历史痕迹。 博物馆入口处醒目地悬挂着一个新制作的立式表盘。 这项沿用了数千年的发明,无声地讲述着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变革故事。

“序厅里时间轴上的铁艺装饰,非比寻常。”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唐海明神秘一笑。 “这是铁穹的一部分,见证了天文台数百年的沧桑。”

所谓穹顶,是指天文台观测室的半球形“屋顶”,可以向各个方向旋转,并装有可打开和关闭的天窗。 这样的设计让室内天文望远镜均匀受风,不怕雨淋,360°观测无盲区。

每个博物馆都有它的“宝藏”。 “穹顶”下是直径40厘米的大型双目折射望远镜,号称“远东第一镜”,已经在这里“稳坐”了123年。

天文学新闻动态_今天的天文新闻_2015天文新闻

图片说明:122年前使用上海天文博物馆40厘米双目折射望远镜拍摄的月球照片。 新民晚报记者 徐成 摄

穹顶中央,一面长约7米的镜体以60°角高悬在空中,巨大的镜头直指天空。 虽然重量超过3吨,但由于其合理的设计,望远镜可以在支架上灵活地进行南北、东西方向旋转。 “它在过去的观测中拍摄了大量的天文胶片,至今保存了近7000张,包括1901年的月球、1902年的猎户座星云、1905年的太阳黑子、1910年的哈雷彗星……”唐海明都非常珍惜。 。

眼睛明亮如火炬,却经不起时间的流逝。 山脚下的稻田密布,湿度很大,导致水汽向山坡上流。 山顶就像“沼泽的薄雾之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第一镜头”也难逃“风湿病”:镜头上布满了霉斑和水渍,图像变得不再清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停止科研投入。 这台法国生产的望远镜当时价值10万法郎,最后一次远眺是在2005年。

两年前,大规模改造工程启动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科研人员许下了一个心愿,希望“博物馆之宝”能够顺利“恢复”视力。

对昔日的“远东第一镜”进行这次“视力恢复手术”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最大的困难是望远镜的原始技术数据无法验证,只能现场重新勘测,一一修复。 “镜体需要拆卸清洗,修复的零件有200多套,单个零件500多个,修复时必须了解每个零件的功能。” 唐海明说道。

经过一番努力,当穹顶再次打开,仰望星空时,天文台工作人员又惊喜又兴奋,“好清晰啊!” 告别了过时的老式玻璃底片,安装了科学级数码相机,老吉福利的40厘米口径大型双目折射望远镜在复明后迫不及待地把所见所闻拍了下来。

站在博物馆内1901年拍摄的第一张月球照片旁边,唐海明拿出手机,再次展示望远镜看月的情景。 在“新作”中,两个陨石坑清晰可见,其他地方的细节也令人满意。

追寻一百二十九峰的根源,“遥望”过去

上海天文博物馆和临港天文馆重新开放的重点是什么? 唐海明想了想,给出了两个关键词:历史和知识。

包括佘山在内,松江西北的平丑良田之中,有一组连绵的丘陵,被誉为“松郡九峰”。 追根溯源,《九峰异象》的故事有一百二十年前的“开始”。 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陆地自然最高点西佘山山顶修建了一座两层洋楼,并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天文穹顶和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天文台。

从此,佘山天文台成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源地。 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天文观测和研究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陈列的一件件史料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地向参观者讲述着中国近代天文学百年来的发展史——

今天的天文新闻_2015天文新闻_天文学新闻动态

图注:新民晚报记者 陶雷 摄 巴兰子午一

“百年”帕兰子午线是时间的计量器。 1926年和1933年参加了两次国际联合经度测量,当时仅选定上海、阿尔及尔和圣地亚哥作为北纬30°纬度圈附近这次国际联合经度测量的参考点。

原佘山天文台台长蔡尚志用铅笔手绘了一张木星图。 图片上,木星表面的大红斑和条带清晰可辨……

至于“远东第一镜”拍摄到的珍贵影像,也被天文胶片专用扫描仪等一系列现代高科技手段“拯救”,并被赋予了新的数字生命。 记者了解到,在两年的大修过程中,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法文手稿和资料,今后将推进相关工作。

在上海天文博物馆里,两面“面对面”展墙的布置颇有深意。 一方面介绍了李衡、万籁、叶叔华、朱能红、杨福民等“建台之父”的事迹。 对面是上海天文学家取得的各种成果。 如今,上海天文台正以天文学、地球动力学、天体物理学等和行星科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天文观测技术和时频技术,努力为天文观测研究提供科技支撑和国家战略需求。

“天文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与如此大的宇宙相比,我们连尘埃都不如,各种不满都是微不足道的。” 展区里,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叶树华先生的一段话,“给参观者以深思”。

亲身体验科普“展望未来”

2022年上海科技节向公众发布了10条科普旅游线路,其中第二条是包括上海天文博物馆在内的“天文地理科普发现之旅”。 科普成为百年佘山天文台近年来的首要关键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上海天文台现配备了1.56米光学天体测量望远镜、25米射电望远镜、60厘米激光测距仪等一批先进的观测设备。望远镜和天马望远镜。 尽管“博物馆之宝”在科学研究领域“力不从心”,但在科学教育和普及方面仍然“雄心勃勃”。

天文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可以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 记者了解到,修复团队为“远东第一镜”配备了专门的拍摄接口。 未来,百年巨镜看到的天体图像可以用科学级相机甚至普通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并可以通过打印或电子邮件作为记录保留下来。 纪念。 重新开放后,上海天文博物馆还将不定期举办科普活动,让公众感受“馆中之宝”的观星魅力。

博物馆不仅串联了天文学的历史,而且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体现了科学精神。 例如,为了准确读取40厘米大口径双目折射望远镜表盘上的刻度,微型灯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光线是天文观测最忌讳的,令人惊奇的是其他方向不会受到微光的影响——这一点可以让参观者在以后近距离参观时更直接地感受到。

“佘山天文台刚建成时,传教士主要负责进行天文研究,这次,他们使用的手工咖啡工具也展出了。” 唐海明说,“但同时,佘山天文台也聘请、招收了很多中国学者,培养了一批天文学家。” 此次,展览团队整理了在佘山天文台担任计算器和观察员的中国员工的照片,以及当时年轻学者使用的小型车床、计算尺等设备。 地平线经纬仪。

2015天文新闻_今天的天文新闻_天文学新闻动态

图注:印象佘山新民晚报记者 陶雷 摄

而且,在改造过程中,人们发现山体的基岩直接“进入房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房屋底层的墙体。 团队将这里改造成多媒体展区,名为“印象佘山”。 在“自然空间”中,游客可以体验佘山仰望星空的追求和我国天文事业的蹒跚起步。

在幅员辽阔的上海,海拔近百米的佘山显得十分奇特。 在上海天文博物馆,别忘了看看刻有“佘山顶海拔99米”的石碑。 此次整修期间,上海天文台邀请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进行复测。 根据2021年8月的测量结果,佘山山顶A点(基岩顶点)相对于“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值为99.186米,相对于“上海高程基准”的高程值为99.186米。吴淞高程基准”为100.860米。

月全食、日全食、流星雨、水星凌日……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天象直播诞生于佘山。 2023年,“天空剧场”还有很多精彩的活动要上演,何不选择空闲的时间,来一场瞬间的“天空之旅”呢!

新民晚报记者 高阳

科普小贴士

观众可通过微信公众号“上海天文博物馆服务”购买门票入馆,或通过人工售票窗口购买门票。 开放时间为8:30-16:30(16:00后停止入场)。 票价成人12元,儿童、老人、学生8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