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报媒体报道探究地球从新的自然视角

  • 科研进展
  • 2025年02月02日
  • 本报记者 丁晓光 2009年,第26次南极科考在传统地图上展示雪龙号航线时,因投影关系,南极洲变形严重,使得长城站、中山站的距离大大拉伸,而在郝晓光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这些视觉偏差被避免了。这些航线被真实展现出来,关键港口依次沿着航线分布,长城站与中山站的地理位置清晰明确。 地球是圆的,我们都知道。但将立体的地球反映在平面的地图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留意到这个问题。

中国国土资源报媒体报道探究地球从新的自然视角

本报记者 丁晓光

2009年,第26次南极科考在传统地图上展示雪龙号航线时,因投影关系,南极洲变形严重,使得长城站、中山站的距离大大拉伸,而在郝晓光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这些视觉偏差被避免了。这些航线被真实展现出来,关键港口依次沿着航线分布,长城站与中山站的地理位置清晰明确。

地球是圆的,我们都知道。但将立体的地球反映在平面的地图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恐怕很多人都不会留意到这个问题。

2014年1月,湖南地图出版社印制了审图号为GS(2013)1769号的《世界地势图》,这是世界上第一张竖版世界地图,它彻底颠覆了人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固有认识。为什么面对这张地图时,人们会如此震惊、震撼?

新版世界地图由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郝晓光设计主编,他专业是大地测量,以板块漂移学说动力研究著称。在一次南极越冬考察期间,他提出了创新的想法——横切地球,从而解决了以往无法准确表述北极与全球关系的问题。

国际上的通用世界地图只有两种,但它们都有一个共通弊端——无法准确表述北极与全球的地理关系。郝晓光根据苹果切割的心得,将地球横切并找到了完美纬线,不多不少刚刚好只有两条。这一创新让他的新版系列 世界 地 图成为了一幅科学呈现的大美之作,同时考虑到文化习惯和传统情感,也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除了科学研究,郝晓光还进行哲学探索:“有了地球仪后,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地圖?因为地球儀表现的是真,而圖片表现的是美。”他希望将这一系列作品推广至高中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和精确的地理知识学习机会。

然而,由于印刷许可证等原因,这套新编《系列 世界 地 图》迟迟未能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郝晓光仍然坚持15年,并获得国家测绘局和行业内专家的支持。他期待着未来能够把这一成果普及给更多人,让他们也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我们共同居住的蓝色星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