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授时中心在冷原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天文学科研进展的智慧之手静默前行
在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量子频标研究室(也称为中国科学院时间频率基准重点实验室)迎来了新的科学突破。该团队,由研究员张首刚带领,其中包括张晓斐、董瑞芳和王鑫等人,他们在冷原子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首先,该团队对耦合原子分子凝聚体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发现通过调节原子-原子、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强度,可以精确地解析系统中的暗态。这一成果已发表于Optics Communications 291, 455 (2013)杂志上。
此外,团队还专注于实现自旋轨道耦合相互作用的人工规范势,在冷原子体系中,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未能达到的目标。他们研究了具有Rashba型自旋轨道耦合相互作用的玻色气体在共心双环外势中的基态相图及其量子相变,并揭示了如何利用外部旋转来调控这些物性。这项工作发表在Phys. Rev. A 86, 063628 (2012)和Physics Letters A 377, 1109 (2013)两篇论文中。
基于这些成果,团队正在继续探索多分量凝聚体中的量子涡旋及其结构相变,以及其他相关主题的一些新现象。部分结果已经提交至Physical Review A和Annals of Physics等权威学术期刊进行审查与发表。
这些科学进展不仅增进了解光与物质之间交互的复杂性,而且有潜力应用于精密物理测量、量子调控以及冷原子钟技术等领域。此次研究得到了来自国家973项目、中科院西部之光计划、陕西省科技发展基金青年科技新星项目及其他资助机构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