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新闻动态4000米深海中是否真的存在生物过渡区
海底4000米深处,生物界的“隔离区”究竟如何?科技日报北京7月24日电(记者张梦然)深海生物的居住模式可能会让人类大开眼界。《自然·生态与演化》最新研究揭示了海面下超过4000米的一个独特过渡区域,这个区域以天然方式将不同体型的生物“分隔开来”。带壳动物主要栖息在这个过渡区域上方,而软体动物则聚集在更深层次。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栖息地——深渊区域,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60%以上,但人类对此领域探索甚少。这一极端环境位于3000米至6000米水下,阳光无法穿透,温度仅在0.5-3℃之间。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生物必须适应这里的极端条件。
尽管之前认为深海物种数量比浅层少,但人们一直不清楚其多样性变化情况。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科学家们分析了来自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12次科考数据中的逾5万种大型动物,这些数据显示两个截然不同的深海动物分布:3800米至4300米间浅层群落,以软体珊瑚、蛇尾和带壳软体为主;4800米至5300米间深层群落,则以海葵、玻璃海绵和 海参为主。这两个区域之间存在一个中间过渡区,由两组混合生物构成。
研究发现,在这些过渡地带,其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与一般认为随着水域加深而减少的情况相反。分析指出这种明显分隔可能是由碳酸盐补偿深度引起:当碳酸钙达到临界点时,对于形成外壳的条件变得不利。此外气候变化、海洋酸化或其他因素都有可能改变这一分隔状态,而这同样也受到潜在的人类活动影响,如未来的开采行为,将使得这一脆弱生态系统面临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