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媒体报道称地球自转出现6年来首次减速度现象引发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 科研进展
  • 2025年02月02日
  • 科技日报:地球自转6年周期内出现“减速度”,引发全球科学家关注。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天文台的专家合作研究,相关论文已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上发表。 这个“减速度”是由什么力量驱动的?这项研究又有什么意义?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 50年少了0.05毫秒 每天24小时不等,这说明地球自转速率不是固定的,不同阶段有快有慢

科技日报媒体报道称地球自转出现6年来首次减速度现象引发全球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科技日报:地球自转6年周期内出现“减速度”,引发全球科学家关注。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天文台的专家合作研究,相关论文已在《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上发表。

这个“减速度”是由什么力量驱动的?这项研究又有什么意义?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

50年少了0.05毫秒

每天24小时不等,这说明地球自转速率不是固定的,不同阶段有快有慢。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根友表示,分析这些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质分布。

即使是以年为单位,这种变化几乎无法察觉,但对精密测量来说很重要,0.1毫秒差异会导致30公里的无线电波误差。在过去50年的观测数据中,团队发现一个振幅约0.12毫秒、6年周期性的变化,并且这一振幅正在衰减,从1962到2012总共减少了大约0.05毫秒。

衰减与能量耗散有关

更长时间尺度上的自转速率缓慢下降主要是由于潮汐摩擦。段鹏硕博士说,他们发现日长6年信号也存在衰减现象,与地幔和液态外核边界处能量耗散效应有关。这意味着它们直接反映了内核运动的动力学信息,对于理解深部磁场信息至关重要。

利用小波变换探究

他们首次使用标准小波变换方法探索到了日长6年信号的衰退现象。这一方法基于传统的小波变换技术,可以提供关于固体内核本征摆动更深入的洞见。而且,它们找到了品质因子Q值与核幔边界电磁信息之间定量关系,这对于推断地幔—液态外核边界深层磁场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地球内部磁场估计方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