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应更加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中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应更加关注生命早期暴露 近日,2024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京举办。会上发布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2024:关注生命早期暴露》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健康收益的评估,进一步证实我国清洁空气行动所带来的积极健康影响。PM2.5暴露浓度显著改善大幅减少人群预期寿命损失。 生命早期暴露是《报告》研究的重点。“PM2.5暴露导致的婴儿死亡风险高于,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风险。”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薛涛表示。 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风险 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第一个行动计划),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第二个行动计划),再到正在推进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第三个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政策对于“健康”的关注与重视一直在延续。 “目前,多种污染物被认为能够危害健康。尤其是PM2.5和臭氧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被明确为独立的健康风险因素,对造成不可忽视的健康危害。”薛涛表示,PM2.5是导致全球和区域疾病负担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在我国,自2013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清洁空气行动,推动空气质量得到空前改善,带来可观健康效益。评估显示,2013-2023年,综合考虑PM2.5和臭氧的健康效应,空气污染导致的预期寿命损失从2.8年降低至1.8年,三个阶段行动计划分别避免了0.3年、0.6年和0.1年的预期寿命损失。随着行动计划的分阶段推进,健康改善程度有所增加,并逐步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拓展,从人群收益分布来看也更为普惠。 “研究预测,尽管第三阶段健康改善的速度有所放缓,但其健康改善的普惠度仍进一步增加。”薛涛说。 对于关注生命早期暴露可避免更大人群健康风险,薛涛解释,PM2.5进入后,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免疫毒性等多种机制对健康产生影响。由于行为、环境和生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童是受空气污染影响的脆弱人群、易感人群。 “空气污染对早期生命健康的影响,可从受精卵形成前后持续到儿童发育。”薛涛说。从《报告》来看,2013到2023年,PM2.5导致的妊娠期缩短有所减轻,并且新生儿健康状况也随之改善。清洁空气行动使PM2.5暴露相关婴儿疾病负担减少了83%,显著高于的33%。 带来更普惠的社会福祉 《报告》显示,当前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放缓,2023年的人群PM2.5暴露与第三个行动计划目标间仍存在差距。对此,《报告》建议,未来应持续推进大气污染精准施策、深度治理,在管住重点区域的同时也严防非大气污染重点防治区的污染反弹问题,并对西部内陆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成效不佳予以更大关注。 根据《报告》评估不同经济水平地区人口规模与结构、以及不同人群因PM2.5暴露导致的过早死亡风险差异,经济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规模越大,与PM2.5暴露相关的和婴儿过早死亡负担绝对值也相应更高。 《报告》建议,一方面可以提升营养支持和扩大预防性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确保儿童获得必要的健康保障;另一方面应持续推进空气污染治理,减少儿童暴露于有害环境中的风险,推动社会福祉的普惠与提升。此外,还可以加强婴幼儿早期健康干预机制,为儿童创造长期健康福祉。 “自2013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强有力的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科学认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对于既往政策评估和未来治理规划十分关键。”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中国项目总监万薇表示,基于此,北京大学空气气候健康研究团队与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合作开展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应评估”系列研究,已于2023年发布首期评估报告。本次《报告》是系列研究成果的第二期,评估了2013-2023年中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健康效应,并对2025年达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目标带来的健康效益进行展望,重点关注生命早期阶段空气污染暴露对健康的影响,为以健康保护为核心的清洁空气政策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