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热的启示
张迪
几天前,发生了本世纪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金星凌日。 尽管当时上海的太阳大多隐藏在云层中,但通过报纸、电视和网络,我们还是看到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有的来自专业机构,有的来自非专业天文学。 多亏了爱好者们的双手和媒体的广泛报道,它成为了持续数日的热门话题。
在平时,天文学是一门比较专业的学科。 然而,近年来,每当出现罕见的天文现象,就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 我还记得2009年夏天的日全食,虽然我最终与上海人民解除了约定,但我的巴德膜眼镜(观测日食的简易眼镜)一度被抢购一空。 这次金星凌日期间,不少市民早起耐心等待。 事实上,无论是日全食还是金星凌日,其观测对于科学研究的意义已经随着天文设备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而日益弱化。 相反,它的科普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让天文学“大众化”了。
在笔者看来,论各学科的普及和传播效果,天文学做得更好。 天文学对普通人有吸引力,因为它体现了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力量。 正如天文学鼻祖之一托勒密所说:“对于我这样的凡人来说,我们短暂的生命只有一瞬间,但每当我看到繁星在稠密的银河下扫过的优雅轨迹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平静的喜悦。” ,就像我与他们合而为一一样。” 这句话道出了很多天文爱好者的心声。
如果说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加上现代传播手段的迅速多元化,是天文学吸引公众的客观有利条件,那么科普工作者的充分参与则是天文学科普升温的主要原因一年又一年。 据笔者了解,为了组织这次金星凌日观测,同时进行网络直播,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的科普工作者提前几周就开始准备,查看天气预报、调试设备。 ...以及观察前一天。 深夜,我一夜没合眼,直到早上6点左右开始观察直播。 而这种辛苦的工作几乎每次出现特殊的天象时都要重复进行。 他们告诉笔者,虽然每次都很累,但是却很开心。 天文科普的火爆是否也能给其他行业的科普工作者一些启发呢? 比如,为了让大众真正了解一门学科,除了注重灌输知识的讲座、海报之外,是否可以尝试另一种“人文路线”,谈谈自然之美和人类探索精神之美。主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愿意全心投入的科普工作者队伍。 要实现这一点,相信继“天文热潮”之后,更多的学科将会逐渐变得“热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