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指导教学计划

  • 科研进展
  • 2024年06月17日
  • 一、部门概况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天文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系。 学院以其专业设置齐全、学术层次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 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的院系。 学院天文学科在历届全国高校评估中均名列第一,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优势学科。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指导教学计划

一、部门概况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其前身天文系始建于1952年,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历史最悠久、培养人才最多的天文系。 学院以其专业设置齐全、学术层次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治学严谨而享有盛誉。 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的院系。 学院天文学科在历届全国高校评估中均名列第一,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优势学科。 学院拥有全国第一个基础天文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内天文学界第一个基金会创新研究群体、服务教学科研的中心实验室、太阳塔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天文与天体物理实验室和南京大学深空探测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 学院现有天文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含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 2011年增设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并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40人左右,其中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科研成果显着,荣获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奖励。 学院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和人员交流与合作。 学院在南京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支持下,正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文教学研究中心。 2010年,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签署合作协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共同建设“南京天文空间科技园”。

二、本科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本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主要理科科目设置基础课程拓宽知识结构,加强天文与空间实验课程建设和早期科研训练能力培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天文学/空间科学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科学人才。

三、培养目标和思路

培训目标:

1.系统掌握科学通才所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天文基础,有较强的参加国际竞赛的能力和能力服务社会;

2.掌握天文学或空间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实际工作能力,对天文学或空间科学的最新进展有较广泛的了解;

3、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通过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

4、英语熟练,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能够顺利阅读本专业及相近专业的外文书刊,熟悉文献检索、检索等获取科技信息的其他方法。互联网。

培养思路: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一、二年级15名尖子生纳入匡亚明学院数理模块,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学习,培养多方面的综合性科学人才人才。 其余学生在该系学习通识教育课程。 本阶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通识科学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三、四年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并逐步进入科研项目。 本阶段的学生将接受更加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参与国际竞赛或服务的能力。 社交能力。

4.专业介绍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目前开设天文学与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

天文学专业下有两个主要学科方向: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学和天体力学。 根据国际天文研究的发展趋势,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将适当加强天文技术方面的教学工作。 数学和物理课程是本专业的重要知识基础,而计算机知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此外,由于当前天文研究高度国际化,该专业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 本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践》、《天体力学基础》、《球面天文学》、《测量天体物理学》、《测量天体物理实践》、《理论天体物理学》、 ETC。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从事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领域工作的基础扎实、实践技能强、创新精神强的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分析》、《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控制论基础》、《天体力学基础》、《航天器轨道力学》、《空间天气》、《行星科学》 》、《太空天体测量》等

5. 课程体系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一、二年级尖子生入读匡亚明学院精英培养计划。 其余学生在该系学习。 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为通识课程,包括10门必修课(52学分)和一些其他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程总计不少于14学分。

学科专业课程模块:天文学专业包括6门学科平台课程和7门专业核心课程,共51学分,为必修课程。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9门学科平台课程和4门专业核心课程,必修课共55学分。 主要供大三、大四学生学习专业课程。

开放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另外,参加早期的科研训练,出去实习,写毕业论文。 毕业前必须修满总共 150 个学分。

上述学分构成中,天文学专业必修103学分; 空间科学与技术必修107学分。 其余为选修课,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条件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便利。

六、培训规格及路径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现有天文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两个本科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学制四年,毕业所需学分总数为教学计划中的150学分。

(一)通识教育(专业培养阶段)

第一、二年,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15名尖子生纳入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教学计划,广泛培养综合性理科人才; 其余学生在这所学院学习。 第一年和第二年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一些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10门(52学分)和其他一些选修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总共要求不少于14个学分,学生可以选择选修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通识课,共16学分; 军事课程主要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共3学分; 分级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课程,共33学分。 以上四类为必修课。 此阶段的学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需求,选修跨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课程。

(二)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阶段)

一、天文专业入学及毕业要求

(一)专业录取

天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有良好的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等基础。非天文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转入本专业,但一般应转入大一或大二。 入学要求主要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等。应修读与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相应年级难度相当的相关课程,并通过相应的专业入学考试(笔试或面试) 。 要求第二学期末完成通识教育课程38学分,其中大学一级数学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 到第四学期结束时,必须完成46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 ,其中大学一级数学14学分; 第二学期末,学生需完成至少一门《大学物理》衔接课程,并获得相应的4个学分; 第四学期末,要求完成《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大学物理》。 四门入学课程:“理论力学”、“统计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并获得相应的20学分。 专业录取相关事宜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进行,一般在一、二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专业、准确

天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英语,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

天文专业平台课程加上核心课程共51学分。 具体为:(1)完成以下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 2)完成以下专业核心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天体力学基础》、《球面天文学》、《测量天体物理学》、《测量天体物理实践》、 “理论天体物理学”。

2.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入学及毕业要求

(一)专业录取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计算机、英语等基础。非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转入本专业,但一般应转入其第一或第二个专业。第二年。 入学要求主要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应用等。应修读与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相应年级难度相当的相关课程,并通过相应的专业入学考试(笔试或面试) 。 要求第二学期末完成通识教育课程38学分,其中大学一级数学10学分,C语言程序设计4学分; 到第四学期结束时,必须完成46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 ,其中大学一级数学14学分; 第二学期末,学生需完成至少一门《大学物理》衔接课程,并获得相应的4个学分; 第四学期末,要求完成《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大学物理》。 五门入学课程:“理论力学”、“光学”、“数学物理方法”、“电路分析”,并获得相应的23学分。 专业录取相关事宜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进行,一般在一、二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

(二)专业、准确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强的数学、物理基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英语,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总学分为55学分。 具体为:(1)完成以下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光学》、《电路分析》、《模拟电路》、《通论》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球面天文学》; (2)完成以下专业基础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基础》、《天体力学基础》、《航天器轨道力学》。

(三)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培育阶段)

预计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约80%的本科毕业生将进入研究生学习。 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无需考试就能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约20%的毕业生会选择直接就业。

1、专业学术人才培养:

建议以后从事天体物理研究的学生尽可能选修以下专业选修课和一级学科选修课:《宇宙学概论》、《银河物理》、《现代天文学讲座》、《天文学基础》 《广义相对论》、《光学》、《早期科研训练实习》、《FORTRAN语言与编程》、《数据处理》、《流体力学》、《数值计算方法》等

从事天体力学或天体测量学研究的学生应尽可能选修以下专业选修课和一级学科选修课:《现代天文学讲座》、《广义相对论》、《航空航天动力学导论》、《光学》 》、《早期科研训练实习》、《FORTRAN语言与编程》、《数据处理》、《数值计算方法》、《现代应用数学》。

在进行空间科学研究时,建议尽可能选修以下专业选修课和一级学科选修课:《行星科学》、《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空间天气》、《空间天体测量》 ,早期科研培训实习。

获得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学生,毕业前应根据自己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在上述推荐方向上尽可能多地获得课程学分。 选择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意愿自由选择相应的课程。 我们鼓励所有学生在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跨院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生必须修满总计150个学分才能正常毕业。

2、跨学科人才培养:

其他院系学生,辅修天文学或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原则上只需满足上述专业录取条件第(二)项要求(即完成基础专业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 ),您可以获得天文学辅修学位。 这里天文学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是指:《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天体力学基础》、《球面天文学》、《测量天体物理学》、《测量天体物理实习》、《理论天体物理学》 ”等等。空间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基础课有:《信号与系统》、《控制论基础》、《天体力学基础》、《航天器轨道力学》等。此外,辅修生还需要选修“普通天文学”、“普通天文学实习”和“球面天文学”课程。

七、毕业和获得学位的要求

学院鼓励全体学生在满足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跨院系选修感兴趣的课程,实现个性化发展。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学生须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中要求的必修通识课和学科专业课,以及通识课14学分,合计修满150学分,方可正常毕业。

八、教学计划

天文学与空间科学 天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拔尖班本科教学计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