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六百余万字全景式展现袁隆平的六十余年

  • 科研进展
  • 2024年09月14日
  • 荐书|六百余万字全景式展现袁隆平的六十余年 《袁隆平全集》(共12卷),柏连阳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定价:3800元 ■李浩鸣 在我国著名水稻育种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袁隆平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于近日出版发行。 《全集》收集了袁隆平自1953年大学毕业后从湖南省安江农校执教开始,直至去世之前60余年间撰写的教案、讲义、教材、科研日记

荐书六百余万字全景式展现袁隆平的六十余年

荐书|六百余万字全景式展现袁隆平的六十余年

《袁隆平全集》(共12卷),柏连阳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定价:3800元

■李浩鸣

在我国著名水稻育种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袁隆平全集》(以下简称《全集》)于近日出版发行。

《全集》收集了袁隆平自1953年大学毕业后从湖南省安江农校执教开始,直至去世之前60余年间撰写的教案、讲义、教材、科研日记、学术论文、专业著作、书信等文字材料,其中包括许多弥足珍贵的手稿。《全集》共12卷、600余万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柏连阳担任主编。

《全集》的公开发行,揭秘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事业从无到有,继而领跑世界、造福全人类的发展轨迹,展示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胸怀崇高目标、不畏艰难、实事求是、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奋斗在科研实践一线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习的样板与奋进的标杆。

青年时代的袁隆平,为了解决中国人吃饱饭的问题,从广阔的生物育种学领域一头扎进了水稻育种的专门学科。从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米丘林的“无性杂交”到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遗传基因科学理论,他经历了彷徨与认定。面对个别权威作出的“自花授粉的水稻自交不退化、杂交无优势”的判定,他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底气,坚信杂交水稻能发挥遗传优势并据理力争,砥砺前行。

在杂交水稻育种取得巨大成功,中国人牢牢端稳自己饭碗的同时,袁隆平又以科研成就“造福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数十个国家指导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毫无保留地为慕名到长沙求学的各国农业技术人员讲课,培养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水稻育种技术人才。

从《全集》中可以得知,1966年2月,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学术刊物《科学通报》第四期发表了他4个月前撰写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吹响了我国向杂交水稻进军的号角。

从湖南省安江农校执教时开展杂交水稻育种试验,到1973年10月在苏州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协作会议上宣告我国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获得成功,袁隆平带领助手经历了10余年的千辛万苦,实现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科学与技术的全面突破,成为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1986年10月,在长沙举办的“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提出了发展杂交水稻的战略设想。相关文章在次年的《杂交水稻》杂志第一期发表。

7年之后,1993年8月2日,《中国科学报》第二版“科学前沿”专栏再次发表了袁隆平的文章《杂交水稻研究的新趋势》,其战略设想的核心内容是杂交水稻的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三系法品种间优势利用,再过渡到两系法亚种间优势利用,最后实现一系法远缘优势利用。这表明由他领衔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突破了经典遗传学理论的固有研究范畴,已经在水稻育种学的道路上策马奔驰。

在袁隆平身体力行的带领下,在他的杂交水稻育种思想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超级稻不断刷新高产纪录,而“高秆稻”“耐盐碱稻”“沙漠稻”培育的进展,已经超越了传统认知。所以说,袁隆平不但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更是一位在科学前沿不懈探索的水稻育种学家。

《全集》中披露的一大批袁隆平的科研日记手稿和他写给助手、家人的书信,内容令人感动。在他的科研日记中,科研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中的疑点、难点被随时记录下来,成为必须攻克的“山头”;在给助手、家人的书信中,总会提及与杂交水稻育种有关的各种注意事项;而袁隆平“禾下乘凉”的梦想,折射出他把毕生的精力与智慧、把有限的时间与生命倾注于杂交水稻育种事业之中。

在无数次获得国内外奖励的感言中,他总说“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我只是领了个头,先走了一步,这是集体的功劳”。在湖南省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公布的历届获奖人员名单中,人们可以看到获奖人中有作出贡献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有支持杂交水稻事业发展的领导干部、有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的农技人员,还有为杂交水稻事业宣传助力的媒体记者等。实事求是,言行一致,是这位科学大家的质朴本色。

毋庸置疑,袁隆平在世界水稻育种史上建立了不朽的丰碑。《全集》则全景式展现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育种事业中科学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全面展示了袁隆平带领科研团队敢于创新、勇于克难、前赴后继的科学家精神,全方位展现中国科学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博大胸怀。(作者系湖南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24-05-23 第3版 读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