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他上过的最好的文学课只花了10秒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
这位传奇人物对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为科普创作树立了卓越的标杆。 他值得我们铭记和纪念。
确实,阿西莫夫的非小说作品极其简洁,总是直白地陈述事物,而且措辞严密,几乎很难找到不必要的词语。 他曾在一篇名为《写作、写作、写作》的短文中提到了自己写作的几条原则。 其中之一是:能用简单句的,就不要用复杂句;能用简单句的,就不要用复杂句。 如果你可以使用更少的单词,就不要使用它们。 词有很多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天文台原台长王守观曾回忆起第一次欣赏阿西莫夫风格时的喜悦:“他的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当代科学的各个方面。而且他的深刻、透明、清晰。” ,他注重每一门学科的要点和方面,技巧无处不在,足见他有“读万卷书,下笔如神”的基础……“历史感”贯穿始终。他的风格如此丰富、鲜明,让人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和脉搏,这也是我被他深深打动的原因。
我认为卡尔·萨根的“忧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西莫夫科普作品的价值和影响力。
“你知道,”他说,“海明威会怎样写‘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
我认识阿西莫夫已有近四十年了。 我一直非常感谢这位优秀的“导游”,是他在我少年时将我带入了科学的殿堂,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对我来说,“读”他不仅是一种学习和享受,更是一种感恩和怀念的感觉。 一年前,我在一本新书的扉页上写下了对阿西莫夫的献词:“当我求知若渴时,您给了我阅读的乐趣和理性的滋养;当我迷茫彷徨时,您给了我读书的乐趣和理性的滋养;当我迷茫彷徨时,您给了我阅读的乐趣,给了我理性的滋养;当我迷茫彷徨时,您给了我阅读的乐趣,给了我理性的滋养。”是我人生的坐标,是我的精神向导。”
当他二十多岁时,还没有真正从事科普写作时,某出版社一位名叫沃尔特·布拉德伯里的编辑请他写一本科幻小说。 他想:既然是“正式作家”,就应该努力“写出文学气息更浓的小说”。 然而,布拉德伯里寄回了他寄来的两个密封样本。 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
在科学领域,阿西莫夫几乎成了科普和科幻小说的代名词。
“我不知道,”我急切地问道(我从未读过海明威的作品),“他会写什么,布拉德?”
今年4月6日是享誉世界的美国科普大师、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逝世28周年。 今年也是阿西莫夫诞辰100周年。
“背景广阔,主线清晰;布局恰当,结构严谨;说理严谨,叙述生动;史料详实,立足前沿;新意层出不穷,这个哲学是深刻的。” 这是与阿西莫夫有过直接接触的卞玉林先生这样评价阿西莫夫的。 莫夫科普作品特点概述。
他的文笔很有趣,科学很美!
(作者为《科学时报》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他把科普视为一门艺术,希望人们通过科普读物领略一门科学的进步时,能像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交响曲一样,享受到美好和洗礼。
“简单”是“阿西莫夫风格”的显着特征。 阿西莫夫在他的自传中描述了这一事件:
他的许多单科科普作品不仅描述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而且大胆设想了这些知识和技术将打开的新世界以及它们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 读者在增长知识、领略精彩的“阿西莫夫风格”的同时,也能收获很多智慧和启迪,以及理性思考的乐趣。
继续这样的谈话,阿西莫夫叹了口气:“够了,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文学课,只花了10秒钟。”
请看他在科幻小说《台球》中对极其抽象的物理学中的所谓“二场论”的描述:
1992年4月,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在悼念阿西莫夫时写道:“我们永远不知道有多少一线科学家读过阿西莫夫的著作。某本书、某篇文章、某篇短篇小说引发灵感;不知道有多少普通公民因为同样的原因而对科学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我担心我们身边将不再有阿西。莫夫激励年轻人努力学习、奉献精神走向科学。”
在阿西莫夫的众多作品中,发表在报刊上的科学论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独特而有趣的作品大多聚焦当代社会现象,解读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事件。 他们的背后有着广阔的科学和人文背景。 他不仅普及科学,还努力让读者思考科学、理解科学甚至欣赏科学,促使人们思考人类、技术、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思考人类与科学的协调发展。整个社会,从而启发人们扩大视野。 愿景,创造性地思考未来,并扩展到未知领域。
阿西莫夫具有罕见的能力,能够简单而清晰地描述复杂的现象和神秘的事物。 他还善于审视众多事实,描绘出知识的广阔图景: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科学的“树木”,而且我们还看到了一整片科学的“森林”。
从阿西莫夫身上,我们学会以乐观、开放的心态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如果我们小时候读的科学教科书能像阿西莫夫的文章那样写,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科学文盲”或“技术恐惧症”问题。
把宇宙想象成一块平坦、薄、有弹性、牢不可破的橡胶板。 如果我们将质量的概念与地球表面的重量的概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想象质量会在橡胶板上产生凹痕。 质量越大,凹陷越深。
阿西莫夫对科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对科学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不仅熟悉现代科学的许多前沿课题,而且非常熟悉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 因此,他的作品立意高远、逻辑严密,同时又内涵丰富、清晰易懂。 他的言语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魅力。 无论多么高深的科学知识,一旦经过他妙笔的点缀,读起来就不会感到生硬,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台湾出版的一本阿西莫夫科学论文集的封底有这样一行字:
事实上,在中国,至少有一两代人享受过阿西莫夫的科学加持——他是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读者最熟悉和喜爱的外国科普作家。 40多年前,当阿西莫夫的著作首次被林子新先生(《科技日报》首任社长兼主编)等仁人志士翻译介绍时,正值中国的文化饥荒时期。中国。 第一批读者,包括后来在改革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读者,可以说他们对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及其最新发展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阿西莫夫的著作。
《宇宙的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和《不羁的思想——阿西莫夫谈世事》堪称阿西莫夫的科学论文集。 从这两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奴隶制和妇女地位的回顾和评论,对智商崇拜和非理性的嘲讽和批判,对迷信和反科学思潮的分析和驳斥,对生活的批判。 对死亡的探索、对圣经的“科学解释”、对思维方式的思考……无不充满新意、精辟论证、深刻的哲学见解; 加上基于自己的经历或经历的幽默、友好且常常有趣的开场白; 后记的点睛之笔,进一步彰显了阿西莫夫作品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兼具科学性和文化性。
在阿西莫夫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华丽辞藻的堆积和句子的刻意阐述。 他的写作风格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他总是注重与读者营造一种亲密感。 读他的作品,你感觉他是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在向你说教。 正如阿西莫夫《最后的选择》译者王明阳先生所说:与其告诉你“那里有什么”,不如说他在引导你“分析某事”。 于是你不知不觉地“参与”阅读,与作者(更严格地说,与科学家)一起分析、推理,讨论各种可能性,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他还相当自豪地提出了“镶嵌玻璃和平板玻璃”的书写理论。 他说,有些作品就像你在有色玻璃柜中看到的马赛克玻璃。 这种玻璃展柜本身很漂亮,在灯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但是却无法透视。 至于平板玻璃,它本身并不美观。 理想的平板玻璃,你根本看不到它,但你可以透过它看到外面发生的事情。 这相当于简单、朴素的工作。 最理想的情况是读这种作品甚至感觉不像在读书。 思想和事件似乎只是从作者的内心流向读者的内心,中间没有任何阻碍。
阿西莫夫一生写了470本书,可以说是“卓越的杰作”。 国内翻译阿西莫夫作品最多的译者卞玉林先生形象地表示,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全部形成了相当的“梯队”:科普类包括《阿西莫夫科学指南》、《古今词典》等。现代科技名人》、《阿西莫夫的科学编年史》、《科技术语起源探秘》、《终极选择》等; 普通科学范畴下的“第二梯队”是各专业的子学科,如“理解物理”、“化学简史”等; “第三梯队”是讨论某个小话题的读物,比如《遗传密码》、《数字的世界》、《爆炸的恒星:超新星的秘密》等,他的题材广度是史无前例。难怪卡尔·萨根称他为“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评论家”。
在国外,有学者将阿西莫夫视为当代最杰出的科学教育家,甚至是历史上最杰出的科学教育家。 阿西莫夫在《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的简介中写道:
“现代社会的人如果完全不了解科学的发展,肯定会感到不安,会觉得无法判断问题的本质和解决的办法。而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伟大的科学可以让人获得巨大的利益,它的美的满足感能够激发年轻人实现求知的欲望,更深入地认识人类智慧的潜力及其成就。
“他会写道,‘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布雷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