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届师生学术交流公开活动举行
2019年6月28日上午,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首届师生学术交流暨开放活动在湖西校区理科楼LA101正式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是学院加强一流人才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而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之一。 旨在增强学生对世界科学前沿、学院发展趋势、学院特色研究方向和成果的了解,并对专业类别进行指导。 招生学生要科学选择专业,积极参加科研训练。 同时,引导正在报考、考研的学生统筹谋划,选好方向,抓住重点。 副校长胡宝山、副校长董立春、优秀科研团队教授代表、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董立春首先代表学院领导对本次活动的召开表示深切关注。 董立春指出,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形势,科学研究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和加强。 作为双一流大学的学生,我院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继续深造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校学术实力稳步提升,科学研究渴望注入新鲜活力。 董丽春殷切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加入科研行列; 同时,他也祝愿同学们未来学业有成。 一路走来一帆风顺,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一些贡献。
学术交流活动正式开始。 董立春、沉伟峰、陈红梅等老师来到现场与学生讨论交流。 魏子东教授团队介绍了团队在新能源与化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团队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应用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 化工科研团队主要从事新能源化工、化工新材料与工艺、人工智能化工、工业催化等领域的研究。 交流中,同学们了解了化学工程专业的主要科研方向,进一步了解了化学工程科研团队的构成。 知道。
李阳、杨涛、陈凌云、赵硕等老师向在场同学介绍了有机合成、无机材料、电化学腐蚀防护、多孔材料与储能、工业催化、锂离子电池等研究方向。燃料电池; 课题组科研方向主要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电化学基础等本科生熟悉的课程。 通过老师对学术成果深入浅出的呈现,对书本知识进行了讲解,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杨凤清老师、王丹老师、张启辉老师、季金鸥老师等就各自课题组的科研方向进行了交流。 杨凤清老师课题组主要开展重要活性成分筛选评价、药物分析等相关工作; 王丹老师介绍了生化工程方面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张启辉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热情讲述了中医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重要性:季金鸥老师课题组主要致力于纳米载药材料及天然产物分离纯化的科学研究,在高效纯化方法和新材料的研发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几位老师的交流引起了拟攻读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浓厚的兴趣。
下午,于丹梅教授首先介绍了团队在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陶长源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绿色化学与化工团队”多年来如何以绿色化学为主题,在新能源、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煤化工等行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并表示: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给学生们上了宝贵的一课。 一节生动而有价值的课。
陈晓华教授和兰宇教授分别结合个人研究经验对计算化学、理论化学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激发了学生运用理论和计算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热情。 项斌教授介绍了课题组在电化学腐蚀与防护、新型电化学材料等方面的一系列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
苟谦研究员介绍了团队在分子光谱和天文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李宝生老师和秦波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了有机化学和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也分享了他们对研究生培养的独特见解。
活动最后,胡宝山向在场师生表示感谢。 他表示,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支持,更得益于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良好成绩; 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学院给了老师们一个分享成果和展示科研成果的平台,让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具体地感受到化工学院在化学工程领域的优秀成果和强大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 最后,胡宝山寄语同学们要树立远大理想,面向未来,坚定信念,选择科学研究,走向辉煌。
至此,化学化工学院首届师生学术交流暨公开活动圆满结束。 在本次公开的学术交流活动中,20多位老师精心准备,与同学们近距离交流。 通过这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明确了今后的学习方向,对科研工作产生了充分的兴趣。 各年级学生均表示受益匪浅。 18级化学06班学生吴东阳提到,自己目前主要是大类培养,对学院各专业的异同不太了解。 这次活动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让他对未来选择专业有了信心。 新的认识。 英华大学17年级01班的何川同学也通过这次活动为自己的大三制定了新的计划。 以前他对学习和科研很迷茫,但经过一天的交流,他体会到了学院老师们的热情。 同时,他决定加入下一学年的科研训练计划,向实验室的老师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化工16班01班的学生李文宇也表示收获很多。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她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学院整体科研情况,这给今后报考或考研的同学传递了更直观的信息。 她相信通过这次活动,会让更多的同学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同时,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加入学院优秀科研团队的行列,向老师们学习,为我国的科研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