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石天文图
太极不判时,天、地、人三才交织于其中,谓之混沌; 云表示天、地、人混杂而不分。 太极拳讲,轻而清者为天,重者浊者为地,清者浊者为人。 轻清者为气,重浊者为形,形气合者者为人。 所以,天上出现的一切气,都是太极拳的自然法则。 动为日月,分为五星,行为二十八星,聚为北斗七星。 一切事物都有常识,符合人性,都能被理性所理解。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我国已发现的石星图有杭州吴越墓石星图、苏州宋代淳佑天文图、常熟天文图等。 其中苏州石天文图是最重要的星图之一。 本文是对图中插图中太极拳的解释。 它讲述了天地的形成、人类的诞生以及日月星辰的构成等,是我国古代的宇宙论。 但它对应的是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人和事,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星象思想。
北极和南极是上枢轴和下枢轴。 北高南低; 从地面看,北极与地面的夹角超过三十五度,南极与地面的夹角超过三十五度。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一个关于两个极点的叙述。 由此可见,制图者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在北纬35度以上。 据考证,石雕高八尺,宽三尺五寸。 上半部分是圆形星图,下半部分刻有介绍性的天文知识。 图中有内外圈、黄道、赤道、银河等,总共刻有1400多颗星星。
天体是圆的,地球是方的。 圆的动,方的静止。 天覆盖地,地依附于天。 天体的包围角度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三百二十一度又四分之三。 一级等于一百,四分之一等于一百分的二十五分; 四分之三等于一百分之七十五。 天向左转,东出地,西入地,运动不息; 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六度又四分之一度。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苏州石刻天文图》说明文中列出的当时的天文概念。 指出天体是天球,讲天圆地方、天动地静。 这实际上就是天空运动的理论。
地球的子午线是二十四度,其厚度是二十四度。 它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仅一度。 邵雍①说水、火、土、石相合而成地; 今所谓二十四度,是土石之体。 除土石外,水与天相连,皆为地体; 地球的经线也是一百二十一度的三分之一。
苏州《石质天文图》
【注】①邵雍,字耀甫,宋代学者。 生于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点评】这是一场关于地球本体的讨论。 由于我国四大河流均自西北流向东南,因此古人认为地球“向东南倾斜”,即地轴和轨道面倾斜。
太阳的本质是生育、仁慈、善良的象征。 尺正则日,则五色;尺正则日则五色。 如果统治者走错了路,太阳就会显露出它的严厉,告诉主人并警告他。 历史记载中记载:太阳有日食、太阳有黑点、太阳有黑子、太阳的颜色是红色的、没有光、或者变成了星星、天空是夜间可见,光芒四溢。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解文字中对太阳的描述。 所谓五色,应该与星图上星空的五个区域有关,即东边绿色、北边黑色、西边白色、南边红色、中间黄色。 五种颜色又对应绿、赤、黄、白、黑五行,又对应木、火、土、金、水五颗星。
两极之间,都经过九十一度的三分之一,称为赤道; 它们穿过天空的腹部来测量二十八个星座的距离。 一般来说,两极位于南北的中间,是天的中心,是能量储存的地方。 其运行恒定,不快不慢,昼夜循环中介,天行自东向西,分四时。 寒热相等,阴阳和谐。 这就是天上的太极拳。 先天太极以无形之形造天地,后天太极以有形之形动天地。 这就是三种天赋得到充分发挥的地方。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苏州石雕天文图》的说明文字中对赤道的描述。
太阳经度为一度半,自西向东,每天移动一度,每年移动一天; 它所经过的路径称为黄道,与赤道相交,一半在赤道外,一半在赤道内。 冬至这一天,黄道在赤道外24度,最远可达北极; 日出辰,落辰,天气寒冷,昼短夜长。 夏至当天,黄道进入赤道24度以内,最接近北极; 日出寅入戌,故夏,昼长夜短。 春分和秋分时,黄道与赤道相交。 两极之间,太阳出卯入酉,故时辰和谐,昼夜均匀。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解文中对黄道的描述。 所谓赤道外是指赤道以南,所谓赤道内是指赤道以北。 辰、申、寅、戌、卯、酉均表示日出、日落的时间和方向。
月亮和太阴的本质是惩罚权威大臣的象征。 臣有德,能辅佐相,则月圆; 如果大臣善于权势,贵族宦官掌管,月亮就会暴露变异。 据史书记载,月食,月亮隐五星,五星入月,白天可见月光,也可能变成彗星,侵入紫宫,侵入房屋,等等在。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一幅天文插图中对月亮的描述。 所谓“五星入月”,指的是掩月现象。
月亮的子午线是一度半,一日走十三度中的三十七度,还有二十七天的剩余时间。 我们所走的路径称为白路,与黄道相交,一半在黄道外,一半在黄道内。 它的进出不超过六度,就像黄道进出赤道二十四度一样。 阳精如火,阴精如水。 火生光,水生影。 因此,有阳光的地方就会诞生月光,没有阳光的地方就会诞生灵魂。 日照时则光明,日照时则光尽。 与太阳同时出现的时间称为新月。
近、一、三、三称为弦。
平衡称为天空的希望。
光没了,身体被遮住了,就叫昏暗。
当月球运行到黄道与黄道正交的地方时,农历月会发生日食,农历月会发生月食。 日食时,月亮遮住太阳; 在月食中,月亮是黑暗的,接收不到太阳。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描述中对白道的描述。 所谓黄道外是指黄道以南,黄道内是指黄道以北。 文章解释了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并指出日食发生在新月,月食近在眼前。
分别是景星三元、二十八宫、中外官星。 有两百八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颗星辰,但星辰不动。 三元:紫微、太微、天师元。 二十八宫:东方七宿,交、康、地、方、辛、未、己,为青龙之身; 北方七处:斗、牛、女、戌、危、房、墙,为龟之身。 西方七宿为夔、娄、未、昴、碧、羲、申,为白虎之体; 南方七宿为景、癸、六、星、章、乙、震,为赤鸟之身。 国内外的官星有朝廷中的象官,如三台、太子、九卿、骑兵军官、御林等; 野生大象包括鸡、狗、狼、鱼、龟等。 人、像、物,如宫殿、楼阁、华盖、五车,都是如此。 其余的名字都是根据意义来的,看名字就知道意义。 子午星辰都保持着固定的位置,随天而动; 犹如百官数千人,各守本业,听从七府命令。 七政之动达其所居之处,则可能出现进退不正、异变乱乱,而导致灾祸吉利的情况。 如果影响如此,那么它是可以预测和已知的。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解文字中对子午星辰的描述。 所谓曲星,就是恒星。
纬星是五行的本质; 木曰岁星,火曰荧火,土曰传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 与日月并称七政,皆美于天。 天行者快,七政行者慢。 延迟是由速度带来的,所以它与天空一起从东边出去,从西边进入。 五星辅助日月,调和五气; 正如六官分职,发号施令,天下之利害,由此而来。 治理时代,一切正常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保持正常的行为; 如果君王侵犯大臣的职责,大臣独占君主的权力,政府的命令错误,习俗迟缓,而感到乖张,那么变化就会飘忽不定,非常规。 史书记载:英卓入葫芦,一夜之间消失。 葫芦在黄道以北三十度,或者已经在动了,它的光亮得像五个斗; 太白突然遇到了狼星,狼星位于黄道以南四度。 十几度的时候,白天可能会看到天空,与太阳争夺亮度,甚至变成魔星。 隋星之精,化为枪; 萤火之精,成为蚩尤的旗帜; 充星之精,成为天贼; 太白之精成天狗; 辰星的本质,变成了虚无的箭矢。 正如太阳的本质变成绳索,月亮的本质变成彗星一样; 政治、宗教于此迷失,彼则见变异,故为政者尤应慎之。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解说明文字中对纬度星星的描述。 所谓纬星,应该是指行星,在古代其实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颗星; 所谓五气,是指雨、日、风、热、寒。 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妖星是占星家预测的恒星,所以占星家看到的很可能是彗星、新星或流星。
亦是四天汉之精髓; 发自鹌鹑火,经西,经北,达己微,入地。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片说明文字中对天汉的描述。 所谓天汉,就是指银河系。 笔者认为,四大河流的精华出现在天空中,形成了仙人。 事实上,银河系是由无数恒星紧密堆积在一起形成的。
二十四气基本上是一气; 若论一岁,则为一气。 以四时而言,一气分为四气; 以十二个月来说,一气分为六气,故六阴六阳为十二气。 而六阴六阳之中,每一气又分为始末,再分为二十四气。 二十四气中,每一气有三种反应,故分为三期,即七十二期。 从它的起源来看,它其实就是一只气耳! 从一变成四,从四变成十二,从十二变成二十四,从二十四变成七十二,都是一气之结。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解文字中对二十四气的描述。 所谓二十四气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季节,二是指“气”或“元气”。
十二辰,就是十二月斗刚所指的地方。 斗刚所指的辰,是一月的生机所在; 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为午,六为未,七为申,八为辰。酉,九月为戌,十月为亥,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谓之建月。 天空的元气是看不见的,也是看得见的。 看斗钢搭建的星星就知道了。 斗中有七星,第一星为奎,第五星为恒,第七星为狄奥。 这三颗星叫做斗罡。 如果是建寅月,则北斗在黄昏时指向寅,天平在子夜时指向寅,癸在日终时指向寅。 其他月份也会这样。
苏州《石质天文图》
【点评】这是天文图解文字中对十二星的描述。 这里所谓的十二辰,是指每年北斗所指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