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会往事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1 字数:345000 版数:1 页数:318 印刷时间:2008/10/01 版式:16 印刷次数:1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313054104 包装:平装本 编辑推荐
本书的形式借鉴传记式和纪事式的风格,重点介绍学会的创立、发展历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记录描述学会重大活动的大事记、名人和学会。 丰富的发展信息和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历史照片。 本书前四部分讲述的是天文学会的创立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 不仅涉及天文历法,还涉及作者擅长的中国古典文学、近代史等。
简单的介绍
本书是第一部描述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和发展的专着。 书中不仅重点介绍了学会的成立、发展历程、组织建设、学术交流、分支机构等,还记录了描述学会重大活动的大事记、丰富的名人和学会发展的资料以及一些现存的历史资料。 。 历史照片。 旨在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的普遍活动及其在中国农业社会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中国天文学会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著名的学术团体之一。 本书是为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专门出版的。 本书可供天文界、科技界有关部门和工作者、各学会有关人员、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国内外学术交流参考。
关于作者
蒋晓源,湖北黄陂人,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学专业,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史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教研室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会会长,上海市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曾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 在国内外出版专着、译着、选集50余部,学术论文100余篇。 长期在北京、上海等地多家报刊杂志开设个人专栏,撰写大量书评、影评、散文、文化评论等。
目录
致谢
汲取过去的教训
《高炉集异》第一卷(1912~1936)从北京古观象台开始——从名人云集到学术团体出国
第一章 从秦天监狱旧历书到中央天文台新历
第一节 接管秦田监狱
第二节 秦天剑及其明清时期的魔术传统
第三节 公历的转换与新旧历法之争
第二章 北京古观象台的会面
第一节:燕园新雅荟萃,才华横溢
第二节“观象丛宝”
第三节 观测站成立大会
第四节 中国天文学会第一个十年
第三章 日全食观测
第一节 1936年日全食的观测
第二节 西北望:烟雾中观测日全食
第二高鲁时期(1937-1949)万国一船——天文学会及其战绩
第四章 被迫迁往一枝庵——抗战时期的天文学会
第一节: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天文学所和天文学会向内走
第二节 昆明米贵,大城市生活不易
第五章 出国——中国天文学会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第一节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和中国天文学委员会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临行换将,余庆松未能出席会议
第 3 节:会费问题
第六章 名山——天文学会早期出版物
第一节 建国前天文学著作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天文术语”和“宇宙”
《高鲁记》评
第三部分:张禹哲的继义(1950-1965)再建英雄会——新中国成立后天文学会的改组
第七章 “天文观测”传统的延续:《天文学报》的创立
第一部分开始印刷一种《天文学报》
第二节“新的远古新星列表”
第三节 1960年停止出版
第8章 南京古鸡鸣寺相会
第一节 筹委会的设立
第二节 中国天文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第三节 九年会务
第九章 中国天文学会与国外同行
第 1 节 继续担任 IAU 会员
第 2 节 IAU 都柏林和莫斯科代表大会
第三节 老友闹事:所谓“中华民国天文学会”
第十章 学术活动:“星际航行中的天文问题”学术研讨会
第一节 背景:美苏太空竞赛与航天科技快速发展
第二节“星际航行中的天文问题”学术研讨会
第四部分:张禹哲第二时期(1966-1985)春风重生——“文革”后天文学会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
第十一章“文化大革命”及其影响
第一节 “文革”与“文革”时期的中国天文学界
第二节 《天文学报》第二次停刊和复刊
第12章 天文学会的复兴
第一节 迟到十三年的会员代表大会
第二节 回顾建国60周年
第十三章 中国天文学会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第一节 融冰之旅——蒙特利尔讲座
第二季度重返IAU
第十四章 学术活动: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
第 1 节:学会的天文学历史传统: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的研究回顾
第二节 天文学史研究成果交流会
为张宇哲唱片点赞
第五部分:当代纪事(1986~2006)琵琶新音——今日中国天文学会
第15章 一代巨星的陨落与追忆
第一节 张宇哲先生的天文生涯
第二节:高山驻足,风景驻足
第十六章 二十年来丰富的学术会议
第一节 昆明赤水寒石工——中国天文学会第一届学术会议
第二节 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
第十七章 二十年来的各种科普活动
第一节 物变星不变:1997年漠河日全食及彗星观测
第二节 天文科普重城北京天文馆的创新活动
第十八章 二十年来与IAU的密切联系
第 1 部分欢迎 IAU 朋友
第二节 2012年北京IAU大会展望
对当代编年史的赞扬
重大事件(1912~2006)
名人与社团
1、历届理事会及理事会主席
高露、蔡元培、秦奋口、李淑华、余庆松
张宇哲、陈尊贵、王守官、瞿勤越、李其斌
方成、苏定强、赵刚
2、优秀会员
朱文新、常福源、高平子、张云、李恒
赵雀敏、赵锦仪、程茂兰、戴文赛、邹宜欣
宫树模叶树华
附录
1、中央天文研究所与中国天文学会关系演变示意图
2、历届年会、会员代表大会、董事会及董事会成员情况
3. 中国天文学会组织机构图
4、获得国家一、二等奖的天文项目
重要参考资料
书籍摘录插图
汲取过去的教训
《高炉集异》第一卷(1912~1936)从北京古观象台开始——从名人云集到学术团体出国
第二章 北京古观象台的会面
第一节:燕园新雅荟萃,才华横溢
虽然中国天文学会直到1922年才正式成立,但据李衡介绍,“聚会讲学”的习俗在“1911年辛亥革命初期”就已经存在了。 但什么样的人聚集在那里讲学呢? 这里有相当多的研究要做。
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时,会长是时任中央天文台台长高鲁,副会长秦奋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教师。 担任第一届理事会成员的有七人,分别是:蒋秉然、常富源、李玉英、何志才、李淑华、夏元珍、高平子。 这七人中,除了江丙然和常福源之外,都是在中央天文台。 任职期间,高平子师从蔡尚志学习天文学,并在北京大学任教。 李玉英为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生物与社会学教授,何志才为法国文学系主任,李淑华为物理系教员,夏元辰为系主任科学的。 此后四届理事会,蔡元培、秦奋分别担任两届会长。 理事会成员人数略有调整,新加入的理事会成员大部分在北京大学任教。 例如,翁文浩是科学地质学教授,李林宇是化学系教授。 其中,徐秉昌为哲学系教授,王兴功为化学系教授、二学院院长,著名国学大师陈元为北大研究生院同仁导师。
1916年9月1日,蔡元培收到时任教育部长范元廉的邀请,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大家还记得,民国北京政府成立后,设立中央观察站时,蔡元培与高鲁有过一段关系。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天文学会早期的常设机构——理事会(相当于后来的理事会)有一半以上的成员并非来自真正的天文学学科。 根据这些环境证据,可以得出以下合理结论: 推测:因为高鲁与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相识,热衷于推广天文学,而蔡则有开放的政策,各方面学术兼容,两人一拍即合,高露得以在北大校园学习。 讲座在这里举行聚会。 据说,高鲁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推广天文学,以至于当时很多学者都说高鲁对天文学的推广不亚于当年的传教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