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从肉眼仰望到天眼见证百年来中国天文学的变迁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12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报》发表题为《仰望星空——从肉眼仰望到“天眼”》的报道上个世纪的天文学。”
2022年10月30日,是中国天文学会成立100周年。
100年前,中国仍内忧外患,国力薄弱。 无数仁人志士走上了思想改造或产业救亡的道路,但也有一些人痴迷于仰望星空,坚持看似无用的天文观测。
2022年10月,中国科学家利用“天眼”发现了比银河系大20倍的原子气体结构,为研究宇宙天体起源打开了新窗口。
从肉眼到天眼,从少数到大众,是什么激发了中国现代天文研究的“能级跳跃”? 而是谁带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一起“追星”呢?
“我想知道我是否可以拍摄火星的冰盖”
2022年11月12日,北京入冬第一场大风降温,驱散了持续多日的雾霾。 正值周末,晚上9点左右,白石桥地铁口行人寥寥无几。 在立交桥旁边的空地上,一个装有三脚架和电脑的“摊位”脱颖而出。
这是何先生今年第三次去摆摊拍摄。 他住在附近的一个社区,他今天的目标是火星。
记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还冻得直跺脚。 忙着摆弄设备的何先生兴奋地说:“不知道今晚能不能拍到火星的冰盖,北京风一吹,空气就变得很清澈,还有人在拍照。”从阳台上。” 它穿过深空(天体)。”
说话间,他停下手中的事情,翻动手机相册给记者看:“这是我前两天拍的木星,这是土星……”
这时,一位年轻女孩和一位叔叔相继在何先生的“摊位”前放慢了速度。
“你在拍月亮吗?” 少女问道。
“反光镜配有电子目镜!可以捕捉到很多细节。” 中年大叔说道。
“你知识真渊博!”
……
寒冷的夜晚,望远镜迅速拉近了几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这一切并不奇怪。 就在几天前,由于2000年发生过一次的“月全食遮天王星”,北京天文馆的直播引起了全网的关注。
直播中连线的上海天文爱好者表示,下午外滩的最佳拍摄点已经被占满了。
曾几何时,这些高端设备只能停留在普通人的梦想中。
抖音博主“老王的闲白”回忆,小时候经常看《我们爱科学》杂志,就被广告页面上的望远镜迷住了。 可惜的是,在那个年代,即使是最简单的天文望远镜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奢侈品。
他不敢向父母提起这件事,但他也没办法,最终想出了一个歪招。 他一早就假装在婴儿床里睡觉,晚上熬夜才闭着眼睛说梦话:“我要5倍目镜和物镜。” 20倍天文望远镜! 在东交民巷《我们爱科学》读者服务部有售……”
体贴的家长相视一笑,随后又找借口“顺便”到读者服务部“串门”,但“老王”看到价格后却不好意思开口询问。
虽然学业和事业没能走上天文学的道路,但老王依然延续着对科普的关心和热爱,准备“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的积极价值”。
14岁南斗天文学会会长
他们比年轻时的“老王显白”幸运多了。 如今的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付诸实践,许多年轻有趣的灵魂依托天文学聚集在一起。
在北京八中西门外,放眼望去,屋顶上的半球形观景台格外显眼。 在等待该校天文社主席的过程中,记者翻阅了“南斗天文社”的官方名称。
从开学到中秋节,天文社组织了两次观测活动。 最近的观察记录文章中还收录了几位同学朋友圈的评论。 微信上一位名叫望远镜的同学写道:
“每次做作业或者走在路上,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很多问题:宇宙是什么?其他星球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人类会出现在地球上……在我看来,这些碎片都是灵魂的流浪。”于暮的时间。”
看到石宜宽从学校出来,记者对八中南斗天文社社长的“年轻”感到有些惊讶。 在一群高个子高中生中,我不知道这个14岁的初中生如何能“占得上”。 。
聊天时,一宽拿出了他们的天文选修课读物——《天体物理学导论》给记者看。 他说:“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我正在一点一点地咀嚼。” 答案似乎就在这本书里。 厚厚的书。
“天文研究的东西比较广泛,学习天文学的过程会更加震撼。” 相比于探索的乐趣,他更不想提及2022年5月全国中学生天文大赛一等奖。
几年前,记者听八中的一位老师说,不功利的学习往往会取得“功利”的结果。 所谓“不功利”,更多来自于热爱和坚持。
衣宽从小就喜欢看星星。 他的母亲每天经常带他去天文馆听讲座。 当他升入八中时,正好有天文课,满足了他的爱好。
“现在设备没有那么贵,老百姓都买得起。孩子们可以经常使用学校天文台的设备,这对石宜宽有很大帮助。” 奕宽的父亲告诉记者。
3000多公里的“追日”之路
1930年代初,根据天文学家的推算,日全食将于1941年9月21日进入中国,“我国境内日食带的长度将是数百年来唯一一次”。
年轻的中国天文学会成立了日食观测委员会。 为了积累经验,1936年派出两支队伍出国观测日食。
由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国外定制的仪器无法运来,原定的9个观测队也减至2个。
其中,西北考察队将观测地点设置在甘肃临洮,队长由时任天文研究所所长的张玉哲担任。
这可能是世界天文学史上最惨烈的日食观测。
1941年6月底,张玉哲一行只带着简单的仪器,乘卡车从昆明出发。 冒着日军轰炸的风险,历时40多天、3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临洮。
他们这次临洮“追太阳”的壮举,走过了5个省的20多个市县,一路上还普及了日全食的知识。 一路上,人们第一次听到“天文学”这个词,对“日食”有了正确的认识。
为了减少被敌机轰炸的风险,张宇哲将观测地点设置在临洮市东部的岳麓山泰山寺。 当天上午9时30分,第一阶段日全食终于如期到来。
临洮县近万人涌向岳麓山。 有的准备了棕色墨镜,有的用墨迹眼镜观看。 美术老师还组织学生画了日食的素描。
日全食当天,在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市民也“敲鼓敲金救太阳”,但在临洮,“当天没有一滴锣声”。
“回程途中经过中国一些较大的城市,我们举办了20多场关于日食和天文学的普通讲座。我们还收集了大量有关日食的照片、绘画和图片,并为日食举办了多次展览。公众,鼓舞人心,引起了人们对天文话题的广泛兴趣。” 张禹哲写道。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张禹哲携带了一封母亲病重的电报。 日全食三天后,母亲病逝。 他悲伤地写下了《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论文,作为对母亲最深切的致敬。
天文不应该有门槛
不到一百年过去了,观测天象、拍摄天体已经成为举起手机就可以参与的“新常态”。 天文学越来越多地将现实与梦想联系起来。
北京大学附中的数学老师刘洋,几乎在教书期间一直在学校兼职担任天文老师。
他让天文教育成为通向一切可能性的桥梁:“有的人想要去更高的平台,那我就往那个方向推动;有的孩子喜欢天文摄影,你可以带他们多拍一些照片;有的女孩想要我不去拍。”不要拒绝研究占星学,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可以谈论历史和文化……”
天文学应该没有门槛。 刘洋不仅是一个社会的“领导者”,更是一个努力推倒这个社会围墙的人。 他和多位学科老师一起,向全校推广了一些“小众”活动,比如进入最后阶段的“FAST(中国天眼)观测计划”。
这项活动由中国科协于2022年4月底发起,计划向青少年开放中国天眼1%的观测时间。 根据进展情况,将向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开放。
刘洋要求各年级相关老师转发“英雄帖”。 不到一周的时间,初中的“FAST观察设计团”就聚集了100多人。 经过多轮报名、培训、会议等,共有15名学生的计划成功提交。
进入秋季学期,北大附中有两个观察项目入围优秀项目,即将编译出版,向更多学校和学生科普。
2022年9月19日全国科普日,入围优秀提案的刘洋学生王立东站在北京主会场中国科技馆展位前,介绍了FAST、强大的工具,强大的力量,给了观众——这一切的背后,经过了3个多月的多轮培训和程序修改。
除了站在台前的学生之外,一群13岁和14岁的男孩也已经第一次看到射电天文学。
“通过组织专题活动,虽然不能达到对理论体系的全面了解,但可以从科普的角度学到很多东西,甚至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2年夏天,刘洋在古观象台遇见了以前的学生杨家同。 这个女孩在中学时曾在北京天文馆志愿担任讲师一千多个小时,现在已经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进行粒子物理研究。
“下一代天文学家的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来自天外的电信号”,但接近它的人却不会受到“电击”。
为了让“天眼”能够“安静”仰视星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划定了近30公里的电磁波静区。
这意味着所有电子设备都不能带入该区域。
跟踪拍摄天眼14年的新华社记者欧东渠说:“这给我的摄影造成了很大困难,我只能在每年天眼维护期间进行拍摄。”
对他来说,这几天的维护期是宝贵的拍摄窗口期——从清晨到深夜,他每天背着几十公斤的设备,满负荷工作16个小时,周游“天眼”山。
天眼内的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生活区的WIFI与外界沟通。
“天眼”首席科学家李瀚曾在公开课上解释:“天眼”接收到一个场时,如果及时进行密集采样,就会得到连续的信号。 这些信号可能包含脉冲星信息,也可能包含脉冲星信息。 您发送给朋友的短视频。
“天眼”正在接收什么样的“外界呼唤”? 除了很多人已经了解的脉冲星和期待的外星人之外,更神秘的是信号只有千分之几秒的快速射电暴——微弱的爆发就能释放出脉冲星的能量。太阳照射一小时,强的太阳光可以释放数年的能量,足够人类社会使用一万亿年。
这种神秘现象在宇宙中每天至少发生12万次,直到2007年才被人类发现。
2022年3月,我国科研团队通过“天眼”观测计算了快射电暴起源的证据。
2022年6月,“天空之眼”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并将其定位在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矮星系中。 这一发现对于更好地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10月,“天眼”发现了规模约200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对研究宇宙中星系及其气体的演化提出了挑战。
2022年12月,“天眼”前所未有地高清细节揭示了银河系星际介质,对于研究银河系星际生态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已故天眼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曾表示:“FAST是为下一代天文学家打造的望远镜。”
“中国天眼”已进入成果爆发期。
“不科学的竞争不足以生存”
2022年10月25日,北京建国门大桥西南角。
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北京古观象台紫微堂的前院,几位身着黑衣黑裤的演员演唱了象限仪、天球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线等8种乐器。 。 、地平经纬仪、天文台经纬仪、赤道经纬仪相继登上舞台。
随后,远处传来阵阵喧闹声和枪声。 在清代古台的背景下,望着星空记笔记的“张大师”仿佛什么也没听到。 “小家伙”Hulu急得跺脚……
一部科普剧《天文国宝百年沧桑》作为中国天文学会百年纪念活动压轴节目,携天文学界大咖重温过往。
北京天文馆的赵金良说,当他看到观众席上有一位老人时,他悄悄擦了两遍眼泪。
没有了盛世出身的“天眼”和“年少气盛”,具体台的沧桑却激励着天文前辈们一个个继往开来,知耻而后勇。
1872年,法国人在上海建立徐家汇天文台; 1898年,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天文台。 与这些现代天文台相比,此时中国的官方天文台仍然被称为秦天监。
高鲁,中国顶尖的“天文爱好者”,曾留学欧洲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11年辛亥革命后随孙中山回国。不久后,他接手了“秦天剑”,并直接更名为“秦天剑”。中央天文台。
1913年10月,亚洲天文台台长会议在东京召开。 主办国日本没有邀请中国官方天文台台长高鲁。 相反,邀请的是上海徐家汇天文台台长劳继勋神父。 劳继勋神父虽然代表了中国,但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耻辱。
从此,高鲁就想建造一座大型现代化天文台。
在五四运动的带动下,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们喊出了“我们深知,在这个时代,没有科学的竞争就不足以生存,没有群论就没有学术的进步”。为了推动天文学的发展。 为了普及天文学,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古观象台成立。
北京天文馆将在此次天文学会百年纪念活动中重演历史。 奶奶和孙女通过参观北京古观象台,回忆起一百多年前我国“天文国宝”被瓜分、掠夺、流放海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家乡的历史往事。
“排练时间特别长,因为我们都不是专业演员,只能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 导演兼主演单月告诉记者,他打算拍一部电影并在古代台湾播出,让观众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经历了古代礼制失落的北京古观象台,今年已有580岁了。 中国人用八件大型青铜仪器,用肉眼观测天空、记录天象,历时四百八十七年从未间断。
科普剧、北京天文馆编剧曹岩感叹,这八个古老的仪式是中国120年来挫折与复兴的见证,天文馆有责任把它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第一次近距离看到古代仪式,发现上面有弹孔,相当震撼。2021年,古代仪式回归100周年,我们博物馆想用更生动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和科普。”
为搭建良好的科普平台,北京天文馆对入馆观众的年龄构成、知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并提供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服务。 其中包括让石宜宽受益匪浅的周末慈善讲座,以及刘洋师生为观众自愿进行的讲解。
确实,天文学的受欢迎程度和广泛影响力是其他自然学科所没有的。
北京天文馆首任馆长陈尊贵在《中国天文学史》中写道:“世界文化的起源,无不与天文学有关;世界科学的发展,无不由天文学推动。”
“天宫”已经环绕在我们的头顶; “嫦娥”和“玉兔”已开始访问月球; 屈原诗中的“天问”飞向火星; 《夸父》带回了太阳的最新形象……“伟大的力量和重要的武器”不仅让梦想一一实现,也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
不知不觉中,“人人都懂天文三代多”在新世纪的跨度里不断升级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