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秋和个人主页

  • 科研进展
  • 2024年06月17日
  • 彭秋和 彭秋和 中国南京大学教授 文件 中文页 彭秋和 男,四川省广安县人。 1938年9月5日出生,汉族。 1960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系任教。 在北京大学任教十八年后,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后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至1995年连续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两届(第六届、第七届)。 1979年至2011年连续八届当选为董事。

彭秋和个人主页

彭秋和

彭秋和

Logo

中国南京大学教授

文件

中文页

彭秋和

男,四川省广安县人。 1938年9月5日出生,汉族。 1960年从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体物理系任教。 在北京大学任教十八年后,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后任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8年至1995年连续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两届(第六届、第七届)。 1979年至2011年连续八届当选为董事。

彭秋和教授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核天体物理(含高能天体物理)和星系天文学。 在核天体物理领域,彭秋和的研究课题涉及中子星(脉冲星)、超新星爆炸机制、恒星内部热核反应、AGB恒星中的重元素核合成、星际放射性元素(如26Al)的天体起源等。 此外,彭秋和教授通过奔波、讲学,为我国核天体物理研究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学术组织工作。 多次受邀到北京、上海、兰州等我国几大核物理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核物理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核物理研究所讲学。 他是我国核天体物理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

1993年起,上海天文台、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河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西华师范大学物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等聘请他为兼职人员- 时间教授。

迄今为止,他已参加约50场国际学术会议并出访20多个国家。 1994年,利用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应邀到美国六所著名大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天文或物理系做学术报告。 彭秋和是第一位受邀到NASA做学术报告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2005年1月和9月,彭秋和两次赴美参加学术会议的同时,还应邀到美国8所著名大学的天文或物理系做学术报告。 彭秋和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合作,已连续四次在中国主办会议。 四次过后,成果已经显现:我国至少有20多名青年学者参与到引力波天文学的专门学习和研究中。 可以说,我国的引力波天文学研究由此诞生。

自1977年以来,彭秋和共发表学术论文226篇,涉及核天体物理、高能天体物理、相对论天体物理、星系天文学和宇宙学5个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彭秋和反对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的重要学术研究如下:

对 Ia 型超新星观测误差的分析提出了“关于宇宙加速膨胀(宇宙暗能量)的问题”。 (2014)“银河系中心黑洞模型失败和磁单极子存在的天文观测证据”。 (2016)提出“各类超新星磁单极子排斥的统一模型”,解开了半个世纪以来超新星爆炸之谜。 (国际宣扬)1980年以来的37年间,彭秋和将核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结合起来,对中子星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原创性讨论和前沿研究。 (2016年发表相关论文两篇)

点击下载《近年来研究综述》。

点击此处查看彭秋和的完整论文列表并下载部分论文。

托管在 GitHub Pages 上 — 主题 byorderedlis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