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泽宗古书中仰望星空的院士
1948年,广州《建国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日食观测简史》的科普文章。 作者虽然只是天文专业的一年级学生,但文笔老练,文商十足,写作水平并不逊色于今天。 研究生、博士生多人。 这位大学生就是日后著名的天文史学家、中国科学史领域唯一的中科院院士奚泽宗。
如果你在论文库中搜索作者“习泽宗”,你会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结果:一种是国际知名的学术著作,另一种是为天文爱好者、普通大众甚至社会大众撰写的科普文章。中小学生。 12月18日下午,《习泽宗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召开。 本书共六卷,收录了上述两类文章。
习泽宗是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长大的。 流离失所的恶劣环境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热情追求。 1951年从中山大学天文系毕业后,他来到中国科学院,面临着一项前所未有的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古书中“看星星”。 我国最早的天文记录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内容详细而独特,包括许多西方没有记载的天文现象的记录。 它们对现代天文学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 1955年出版的《新古星名录》和1965年与同事薄树人合作出版的补充修订名录,堪称习泽宗一生和事业中最耀眼的成就。 该成果系统分析了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700年古代文献中的新星和超新星爆炸记录。 它出版后,很快被翻译成俄文和英文,成为研究宇宙射电源、脉冲星、中子星、伽马射线源和X射线源的重要参考文献,被科学家引用了数千次。过去六十年走遍世界各地。 许多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利用这两个星表来寻找射线源和星云之间的对应关系。 最突出的是北宋1054年记载的“天官客星”,被确认为超新星爆炸。 下面的遗迹就是今天的蟹状星云。
习泽宗的科研成就是多方面的,如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卦”的编纂和研究; 实验观测证明,我国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甘德用肉眼发现了木星的卫星,比伽利略早了两千多年; 作为夏商周年代学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他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天文成就,将中国的历史年代学推进了800多年,并以务实的科学态度有效回应了国际上的重大挑战。对夏商周工程的诽谤。
新中国成立后,习泽宗参与起草了《中国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十二年远景规划》。 与李岩、钱宝琮等人创立科学技术史学科,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 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他对中国科学史有许多独特的思考,比如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 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与孔孟思想有关,但习泽宗在《孔子与科学》一文中指出,孔子的言行不仅有害于科学的发展,也有好处。 中国近代科学之所以落后,必须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方面找原因。 我们不能责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习泽宗还热衷于科普。 他的天文学之路受到高中时读的科普书《宇宙漫谈》的启发。 或许以此为契机,他把科普作为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致力于向公众传播专业知识,创造科学文化,支持科学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从大学开始就开始写科普,写过很多科普文章,内容涵盖冬天和夏天、对牛郎织女的新认识、中秋赏月的原理、如何地球的形成、月球的秘密和历史事件。 天文学家等用简单朴素的文字,向公众呈现各种常见的天文现象和科学历史故事。 20世纪50年代,他经常到工厂、农村、军营、学校讲学,向群众普及天文知识,真正实现了技术创新和科学普及。
在科学界,习泽宗以谦虚谨慎、治学严谨、平等宽容着称。 他无私地帮助和培养年轻人。 他曾起草《古史办对十年规划的设想和意见》,提出“十年内把所有研究人员培养成成才人员”。 习泽宗非常关心别人的感受。 即使在与同事进行科学辩论时,他也特别注意自己言语的委婉表达。 在出版选集时,他还特意修改了文章,使语气更加温和。
《习泽宗文集》副主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百春介绍,该文集由天文史学家陈久今先生主编,并分为《科学史综述》、《新星与超新星》、《科学思想、天文考古与测年工程》、《中外科学交流》、《科学与公众》六卷, 《自传杂记》系统梳理了习泽宗的科研成果和生活。 无论是学术著作、科普论文还是思想论文,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奚泽宗的女儿奚红回忆说,父亲经常提起他的老师叶其荪先生的话:“写文章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十年后仍能经受住考验的文章才算坚强。” 打开《习泽宗文集》,人们会发现,书中的文章就这样历久弥新,即使在三十、六十年后,依然闪烁着严谨和思辨的光辉。
80岁时,习泽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正式命名为“习泽宗之星”。 它将与这本散文集一起永垂岁月、永垂史册。 发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