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四川牌空气净化器在我国首个空间站办公室里相当于地球上一台价格不菲的高端空气净化器
它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七院所属的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总装集成的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统和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子系统(简称两个子系统),安装在空间站的核心舱和实验舱I内。这两个子系统,相当于空间站内的“空气净化器”,保障航天员在核心舱内的生命安全。
定制生产选用材料参考专门的准入目录。在遥远太空中“漂浮”的空间站,为在太空做实验的航天员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居所。其不仅设有制氧设备,还得配备“空气净化器”,消除在轨成员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氨气、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保证舱内良好的气体环境。
从外形上看,这个长度在1.8米左右的小型机箱并非如想象中那样方正,且构造复杂。两个子系统均由二、三十个功能性单机构成,里面铺设有紧凑的大型管路件和错综复杂的一条电缆网。“和我们平常使用的地球上的‘空气净化器’一样,有流通通风管道。”该项目主管设计师黄鹏铭介绍。此次任务中,他担任的是两个子系统中的总装集成设计。
大到一个单机,小到一根管路,“空気净化器”里的每一个部件都是专门定制,系统内如何“排兵布阵”都是靠自主摸索设计。“空间站这个事,就我国而言,上上下下都是第一次研制,一切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经营发展部副部长吴伯栩表示。
从零部件材料货源选择开始,就很讲究。不光要看材料是否符合制作条件,还要看供应方资质够不够。“尤其对于载人航天工程中所选用的材料,都有一套严格要求,它们必须经过多家相关企业试用,并具有较强可靠性。”
机械加工 “轻”装上阵,对零部件重量精度要求甚至达到毫克级别。为了减少重量,每一个零件都要精确称重并做好统计。“尽量减少每一个零件的重量,就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整体重量,让火箭在一定燃料下能够飞更远。”
解决零部件研制过程中,不光要考虑技术问题,还要研判工程实现可能性。如果试验后还是无法满足要求,团队就再进行工艺优化或改进方法,或准备调用新的材料。大家红着脸沟通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从白昼黑夜连续工作到交产品时间——所有这一切,都被提前规划好了。
焊接 严格把控 焊接管路只能有一次补焊机会。在此次两子的加工过程中,这些工艺方法是首次被应用。而对薄壁焊接采用特殊工艺,因为边试边干,所以公司决定,由工艺技术部门主任黄川东牵头负责技术工作物资保障部门投料,以保证供应质量。此法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产品质量。但如果熔点不对或出现泡沫,那么强度不过关就会导致品质问题,再也不能通过测试,只能重新焊接一次,但只有一次补焎机会,如果再无效则整个管线不得已报废。
最后,在完成任务后,每个零部分别拍照记录下来,以便追溯历史记录,如若未来发现问题,可以通过这些照片资料查找原因,从而确保最终产品合格离开制造线。这项艰巨任务,让团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时日赛跑、压力山大,却又不得不保持冷静以确保每一步操作都恰如其分,无一失误地完成了这场极为特殊的人类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