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抗震救灾需做好医学防护
高原抗震救灾需做好医学防护 1月7日9时5分,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目前,相关救援工作正在全力进行。 日喀则地区海拔高,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471米,是高原病的高发地区,加上冬季气候寒冷,因此,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救援人员要做好医学防护。 预防急性高原病的七要素 从平原进入高原或从较低海拔高原进入更高海拔高原时,往往会感受到一些变化和不适,包括呼吸和心跳加快、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这些都是正常反应,一般情况下,这些症状无须药物治疗就会逐步减轻或消失。 预防急性高原病,救援人员需做到以下七点。 第一,做好心理准备,不必过于紧张、恐惧、焦虑,但也不可麻痹大意。第二,做好物资准备,如御寒衣物、墨镜等。第三,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诱发高原病,要注意防寒保暖,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第四,服用预防药物,可选用红景天制剂、乙酰唑胺等。第五,合理安排进入高原的行程,有条件时阶梯上升。第六,合理饮食。有条件时尽可能保证热饮热食,多喝水,每天宜喝3~4升水。第七,可采取轮班作业,避免过度劳累。 三大急性高原病的诊治原则 部分人员可能因缺氧发生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后两种病的发病率不高,但病情危险,需高度警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急性高原反应是最常见的急性高原病,通常情况下,进入高原4~5小时后开始发病,48~72小时为发病高峰。主要表现为头痛、心慌、气促、食欲减退、眩晕等,体征主要为发绀、脉搏加快、面部或四肢有轻度浮肿。急性高原反应的治疗原则包括休息、吸氧、注意饮食摄入、药物对症治疗。 高原肺水肿是一种急性重症高原病,起病急、进展快、危害大,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对该病早期诊断的要点包括初入高原、有临床症状、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吸氧后血氧饱和度不能升高至90%以上。 高原脑水肿是指急速进入高海拔地区,由于缺氧引起的严重脑功能障碍、意识丧失。高原脑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病情危重。 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都需要及时诊断、对症治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生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时万不可匆忙下送,首先应就地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下送,下送过程中应保持持续吸氧和不间断治疗,以确保安全。 注意高原冷伤和创伤防治 救援人员还需特别注意高原冷伤。高原冷伤可分为全身性冷伤和局部性冷伤、冻结性冷伤和非冻结性冷伤。冷伤急救和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八点:迅速脱离寒冷环境,防止继续受冻;尽早快速复温;局部药物治疗;改善局部微循环;抗休克、抗感染和保暖;内服活血化瘀等药物;无法辨别轻、重度冷伤时按重度治疗;手术处理应尽量减少伤残。 另外,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氧分压低,导致人们对创伤和失血的应激能力和耐受能力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特点也不同于平原和低海拔地区。比如,在伤情和失血量相近的情况下,高原地区更容易发生创伤性休克且程度更重,在复苏过程中更易并发肺水肿和心力衰竭。因此,针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血管破裂出血,应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 (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